的棉花松软均匀,做出的棉被保暖又舒适。妇女们都来向她学习,二姑总是热情地传授经验。
有个叫巧莲的媳妇,怎么都掌握不好弹弓的力度,二姑手把手地教她:“巧莲,你别急,这弹棉花呀,讲究个轻重缓急,就像唱歌一样,得有节奏。”在二姑耐心指导下,巧莲渐渐有了进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赵三嫂又来捣乱,她酸溜溜地说:“二姑,你这么卖力教,是不是想拉着大家一起抢生意啊?”二姑这次没有立刻回应,她深深地看了赵三嫂一眼,缓缓放下手中的弹弓,站起身来,语气平和却又坚定地说:“赵三嫂,我二姑做事,问心无愧。我教大家手艺,是希望咱们村里的姐妹都能多一份营生,日子过得更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您要是一直这么想,那我也没办法,但请您别再破坏大家的和气。”其他妇女也纷纷附和:“赵三嫂,你要是不想学就别在这儿搅和,二姑好心教我们,你别把人想得这么坏。”赵三嫂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走了。
经过这两次冲突,二姑心里也有些难过,但她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热心助人的本性。而村民们大多都理解二姑,更加认可她的为人,村子里的互助氛围愈发浓厚,大家在二姑的带动下,关系更加紧密。
四、姑的艰辛岁月
二姑育有四个子女,分别是淡定、斐然、玲玉和宛若。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二姑一边耕种家中的责任田,一边操持弹棉花的营生。黄河滩区的土地虽肥沃,却也潜藏着诸多隐患,每年汛期,二姑都忧心忡忡,生怕洪水冲毁农田,那可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农忙时,她在田间挥洒汗水,播种、除草、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农闲时,她便在自家小院里弹棉花,“嗡嗡”的弹弓声,仿佛是她生活的悲歌。
五、子女外出闯荡,二姑内心波澜
当二姑得知孩子们决定外出闯荡时,心中五味杂陈。起初,是深深的担忧。上海、北京、重庆、天津,那些遥远的城市,对于生活在黄河滩区小村庄的二姑来说,是那么陌生而又充满未知。她担心淡定和斐然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会不会因为繁重的体力活累垮身体,会不会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上当受骗;她忧虑玲玉在纺织厂,长时间面对机器,眼睛和身体能否吃得消,棉絮飞舞的环境会不会损害她的健康;她害怕宛若是个女孩子,在服装厂做缝纫工,会不会被人欺负,一个人在异乡能否照顾好自己。
可担忧之余,二姑心中也涌起一丝欣慰。她明白孩子们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才毅然决定外出打拼。她知道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担当,不再是那个需要她时刻庇护在羽翼下的雏鸟。她想起孩子们小时候,在这破旧的屋子里嬉笑玩耍,如今却要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二姑既不舍又感到骄傲。
同时,二姑的心中还有一丝无奈。她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谋生。她觉得自己作为母亲,没有尽到足够的责任,不能让孩子们在身边安稳地生活。但她也明白,孩子们只有走出去,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在孩子们离开的日子里,二姑常常坐在自家门口,望着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心中默默祈祷着孩子们平安。她会在夜深人静时,拿出孩子们的照片,一遍又一遍地端详,回忆着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她期盼着孩子们能早日衣锦还乡,可又害怕他们在外面受到委屈。这种复杂的心理,如同乱麻一般,缠绕在二姑的心头,伴随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
六、家庭的羁绊与无奈
尽管四个孩子都在努力打拼,但因为工作不同,各忙各的事情,我们之间来往很少。他们虽然都是农民出身,种着自家的责任田,但外出打工的经历让他们的生活轨迹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每年春节,孩子们会回到黄河滩区与二姑团聚。短暂的相聚时光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在外的经历。二姑看着孩子们,眼中满是欣慰与心疼。她知道孩子们在外的不易,却又为他们的懂事和努力感到骄傲。
然而,生活的压力依旧如影随形。孩子们在外打工多年,虽有一些积蓄,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家庭的各种开销,依旧显得捉襟见肘。二姑的身体在多年的操劳下每况愈下,孩子们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奔波借钱。但最终,二姑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在76岁那年,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二姑的离去,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出殡那天,村民们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大家都不舍得这位善良、热心的好邻居。她的坚韧和勤劳,如同种子,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在村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故事,成为了村子里代代相传的佳话,激励着每一个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邻里间的情谊,在困境中相互扶持。
喜欢。
第132章 二姑的苦乐年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