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气瞬间在眼前凝结成白色的雾团。
三娃三叔比我大一岁,是60后,属马。小时候,他就聪慧过人,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学东西也特别快。
“三娃三叔,你说今儿咱俩谁能荡得最高?”我兴奋地搓着小手,眼睛紧紧盯着秋千,那眼神仿佛要把它看穿。清冷的空气让我的脸颊有些发红,但内心的期待却如燃烧的火焰。
“那肯定是我!我昨儿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荡到云彩里头去啦。”三娃三叔拍着胸脯,一脸自信,仿佛冠军之位非他莫属。
终于轮到我们,我一个箭步冲上去,一屁股坐上秋千,双手死死抓住绳子。三娃三叔在后面铆足了劲,用力一推,“嗖”的一声,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要挣脱大地,飞向广阔天空,兴奋地大喊:“三娃三叔,再使点劲!”晒谷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和远处黄河水奔腾的声音相互呼应,共同绘就了一幅欢乐的节日画卷。
除了荡秋千,元宵节的猜灯谜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村里那棵古老的槐树下,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灯。花灯的样式琳琅满目,有憨态可掬的玉兔灯,寓意着兔年吉祥;有威武霸气的老虎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一年的勇猛。每盏花灯下面都系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灯谜。
我和三娃三叔穿梭在花灯之间,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老人们聚在一起,一边欣赏着花灯,一边回忆着过去的元宵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年轻的姑娘们穿着鲜艳的新衣,轻声讨论着灯谜,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小孩子则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好奇地看着每一盏花灯,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你看这个,‘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这肯定是鱼啊!”我兴奋地扯下纸条,向三娃三叔炫耀。
三娃三叔不甘示弱,指着另一盏花灯说:“那这个‘一物生来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一件,年底剩张皮。打一日常用品,不就是日历嘛。”我俩你一言我一语,沉浸在猜灯谜的乐趣中,每猜出一个灯谜,那份喜悦就像绽放的烟花,在心里绚烂盛开。
还有那神秘的“弧鞣儿”,这是只有元宵节才有的独特游戏道具。用竹子和彩纸精心制作而成,形状像弯弯的月牙。我们手持“弧鞣儿”,在村子里你追我赶,相互碰撞。黄河岸边的空地上,堆满了我们制作“弧鞣儿”剩下的彩纸碎片,就像五彩斑斓的花瓣,点缀着这片充满欢乐的土地。为了做出最结实、最漂亮的“弧鞣儿”,我和三娃三叔没少费心思。我们会跑到村后的竹林里,精心挑选最坚韧的竹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削竹条、糊彩纸,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仿佛在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那时,老人们还会在一旁吟起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为节日增添几分雅致。“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我和三娃三叔虽然不能完全领会诗词的意境,但那优美的韵律却深深印在我们心里。老人们还会讲起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元宵节的历史文化有了懵懂的认知。
到了元宵节中午,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而且还有个讲究,就是元宵要煮得又圆又大,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元宵,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村里的妇女们会在这一天用彩纸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贴在窗户上、门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些剪纸图案丰富多彩,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象征幸福的人物造型。
如今,三娃叔在牡丹城财政局做副局长。然而,自他上大学起,我们就很少来往了,我甚至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岁月悠悠流淌,我们各自忙碌于自己的领域。我一心扑在艺术领域,为各种创作和项目奔波,而他则在行政部门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如今已身居要职。
在我遭遇事业困难,焦头烂额之时,我也从未想过要去找他。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独自咬牙坚持,四处寻求解决办法,却始终没有拨通那通可能会改变局面的电话。我时常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把我们曾经亲密无间的亲情血脉拉得如此遥远?是生活轨迹的巨大差异,还是各自忙碌的人生让我们渐行渐远?又或者,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心理隔阂在悄然作祟?我不知道……这种困惑就像一团迷雾,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走出家门,漫步在街头。远处,黄河水依旧奔腾不息,可曾经那热闹的元宵节场景却已不复存在。隐隐约约能看到天空中有几朵礼花闪烁,那微弱的光芒,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单。偶尔传来几声稀疏的鞭炮声,像是在努力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低声吟起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心中满是惆怅。那些曾经的欢乐时光,如同这渐渐消逝的年味,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荡秋千哪去了?民谣哪去了?弧鞣儿哪去了?”我在心里反复念叨着。这些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事物,如今大多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公园。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小型元宵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着简单的花灯。我走上前去,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三娃三叔。
“叔叔,你看我做的花灯好看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抬起头,天真地问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好看,真好看。”我微笑着回答,思绪却飘得更远。我想起小时候和三娃三叔一起制作花灯时,为了一个造型争论不休,最后又齐心协力完成作品的情景,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傍晚,我回到家中。妻子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元宵,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香甜的元宵,我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些什么重要的东西。我知道,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味,那些承载着童年欢乐和家族记忆的事物,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着,与记忆中那被礼花照亮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特殊的元宵节,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传统节日的氛围能够重新浓郁起来,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传统习俗,不会被人们遗忘。
这个元宵节,虽然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一份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知道,生活在变,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童年友谊的珍视,永远不会改变。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和三娃三叔一起,在熟悉的杨柳村,伴着鞭炮声和礼花,度过一个充满年味的元宵节,再一起吟诵那些关于元宵的美好诗词,解开我们之间那道无形的心结。
喜欢。
第150章 正月十五元宵节念起三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