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2章 民间书法家堂大爷玉山[2/2页]

冰阳之歌 河子文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满意的小楷作品,连着好几天都不出门,就像闭关修炼似的。他一门心思地琢磨每个字咋写,换着不同的笔法和墨法尝试。有时候轻轻蘸点墨,让笔尖饱饱地吸着墨汁,写出来的笔画又浓又重,看着厚实;有时候又在砚台上把笔尖刮一刮,让墨色淡一点儿,营造出一种空灵、淡雅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就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等他终于写完,整个人都累得不行,可眼里头闪着兴奋和满足的光。这幅费了他老多心血的作品,后来在一个挺有影响力的书法比赛里得了大奖,给家族争了大光,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堂大爷对书法的这份执着,可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更多的是因为他打心眼里热爱和敬畏这门古老的艺术。他盼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书法的魅力,感受到咱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五、堂大爷的书法作品及评价
     堂大爷玉山的书法作品,写的东西可多了,诗词歌赋、家训名言啥都有,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一幅写《滕王阁序》的小楷长卷,那可是他的代表作。把这长卷一展开,就好像一下子走进了古代文人的世界,那娟秀的小楷字密密麻麻,可一点儿都不乱,每个字都像有了生命,在纸上把王勃写的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深沉情感演了出来,就像在讲故事似的。笔画之间的牵丝连着,又细又自然,就像微风里轻轻晃悠的丝线,看着细,可结实着呢,好像能看到堂大爷写字的时候,那一气呵成的畅快劲儿和专注样儿,笔尖在宣纸上走,就像在跳舞,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有个在书法界挺有资历的评论家,看了这幅作品,忍不住拍手叫好:“玉山先生这小楷,学的是晋唐的笔法,又把自己的风格融进去了。瞅瞅这笔画,精细得很,每一笔都有力气,还透着灵动。结构严谨得就像精心盖的楼阁,哪儿都搭配得刚刚好。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味儿,就好像把晋唐的韵味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眼前。在这传统味儿里头,还能看到先生自己的创新,笔法和布局都有他的巧思。就这水平,就算跟专业的书法名家比,那也是拔尖儿的,真是‘姜还是老的辣。”
     还有一幅行书作品,写的是堂大爷自己作的一首描绘家乡山水的诗。整个作品的笔势连着,就像天上的云彩、流动的水,字体大小搭配得错落有致,墨色浓淡也刚刚好,看着就像一幅活灵活现的水墨画,把家乡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邻村有个同样爱书法的老爷子,看了这幅作品,眼睛一下子就被吸住了,半天都移不开。等他缓过神来,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道:“玉山这字,写得太得劲儿啦!看着这些字,就跟亲眼见着咱家乡那连绵的山、流淌的河一样。山里头透着生机,河水水波儿荡漾,好像都能听见那流水声。他把咱对家乡的热爱,全写进这笔墨里头了,真真切切地把家乡写活了呀,这才叫‘字里行间见真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来自外头的夸赞,不光是对堂大爷书法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他把情感和文化融进书法里的肯定。对俺们家族来说,这些作品可不只是艺术品,更是家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是俺们家族的“传家宝”。
     六、别样的人生轨迹
     堂大爷凭着他那一手好书法,在南京政府书记处谋了个书记员的活儿。在那儿,他的书法才能可有了大用场。平常工作的时候,他用那漂亮的毛笔字记录各种重要文件,字写得又工整又好看,同事们都一个劲儿地夸,他的书法也给工作添了不少庄重和文雅的感觉,真是“好马配好鞍”。
     可谁能想到,后来家里头长辈突然得了重病,堂大爷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二话不说就辞了职,回到了黄河边上的老家杨柳村。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心里头念着呢,责任也重着呢,这叫“儿行千里母担忧,落叶归根心也安”。回到家后,他就成了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每天跟着日头起,伴着日头落,日子虽说平淡,可也过得踏实,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闲下来的时候,堂大爷还是对书法念念不忘。他在自家小院里摆上书桌,磨好墨就开始写字。黄河的浪声、老家的清风,都成了他写字的灵感。虽说生活变了样儿,可他对书法的喜欢一点儿都没少,反而在这片土地上,让书法有了更深的感情和生命力,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
     七、书法背后的人生哲理
     堂大爷玉山老是说,书法和人生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每一笔每一划里都藏着大道理。写字得一笔一划,稳稳当当,就跟做人一样,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眼高手低,这叫“脚踏实地,才能走得稳”。起笔的时候,得干脆、坚定,就像人生刚开始,得有个明确的目标,可不能“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行笔的时候,得沉住气,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人生路上也会碰到各种难事,可咱得稳住心态,往前冲,不能“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收笔的时候,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就像人生到了头,得坦然面对,别留啥遗憾,这叫“做事要有始有终”。
     他还告诉俺们,书法的布局和结构,就跟人生的规划和平衡一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字和字之间相互呼应,搭配得和谐统一。人生也是这样,得把家庭、事业、朋友这些事儿都处理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有意义,这叫“家和万事兴,平衡才是福”。
     这些从书法里悟出来的道理,就像明灯一样,对俺和家族里的人影响可大了。碰到生活里的难事,俺们就会想起堂大爷的话,用书法的精神给自己打气,勇敢地往前走,绝不放弃,这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八、时代变迁中的坚守
     这些年,时代变得可快了,科技越来越发达,电脑、手机啥的到处都是,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这门艺术好像都快被人忘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事物把旧物忘”。可堂大爷玉山还是跟以前一样,对书法爱得死心塌地,一点儿都没受影响,他就像那老黄牛,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他看着年轻人对书法越来越不感兴趣,心里头着急得很,真是“心急如焚”。为了让更多年轻人重新喜欢上书法,堂大爷主动跑到学校、社区,不辞辛苦地办书法讲座和培训班。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对书法的热爱,给大家讲书法的魅力,把大家都给感染了,这叫“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他的努力下,好多年轻人又发现了书法的好玩儿之处,都拿起毛笔,高高兴兴地学起书法来,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家族里,堂大爷也没闲着,积极推动书法文化的传承。他鼓励年轻一辈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这些新玩意儿,把书法艺术传扬出去。他自己也跟着时代走,学会了用电脑和手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心得,跟各地的书法爱好者交流,这叫“与时俱进,跟上潮流”。
     尽管时代变得这么快,可堂大爷玉山对书法的坚持从来没变过。他就像一座稳稳当当的灯塔,在书法艺术的大海里,给俺们照亮路,让俺们在这个热热闹闹的现代社会里,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暖和力量。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堂大爷始终坚守着书法这片阵地,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
     九、永恒的铭记
     堂大爷玉山已经走了好些年了,可他的艺术风采和书法精神,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一直在家族的天空里亮着,深深地刻在俺们子孙后代的心里头。
     他给家族丰碑写的字,经过风吹雨打,看着更庄重、更神圣了。每次家族祭祀,俺们站在碑前,就好像能看见堂大爷当年写字的样子,能感觉到他对家族满满的爱和期望。他填家谱时那认真、虔诚的模样,也好像就在眼前,让俺们知道家族传承的责任有多重,这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堂大爷为家族文化传承种下的这棵大树,如今已荫庇后人。
     现在,家族里喜欢书法的小辈们,练字的时候,老是会想起堂大爷的教导。他对书法的执着,鼓励着俺们在艺术的路上不断探索;他把书法和家族文化连在一起的想法,让俺们明白传承的意义。堂大爷玉山虽然走了,可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和精神财富,会一直滋养着俺们的心灵,给家族指引方向,在岁月里一直发光,永远不会消失,正应了那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堂大爷留下的宝贵财富,将如同璀璨星辰,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永恒闪耀。
    喜欢。
  

第172章 民间书法家堂大爷玉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