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人生之路情悠长,我的事业和爱情相伴,牵手艺术挚爱生活,朴实无华地气阳光,漂亮潇洒善良憨厚品德高尚,携爱人芝儿一起去江南采访……
暮春的江南,细雨如丝,似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在天地间缓缓铺展。我站在船头,望着两岸葱郁的垂柳,微风拂过,柳枝轻摆,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身旁的芝儿依偎在我肩头,她的发丝被微风轻轻撩起,温柔的目光与这江南的美景交织在一起,让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作为她的爱人,我深知“芝儿”这个亲昵的称呼背后,还藏着一个充满诗意的艺名——小草,那是她对艺术初心的坚守与诠释。
我的童年是在北方一个宁静的小镇度过的。那时,小镇边的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当夏日午后,蝉鸣声此起彼伏,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光着脚丫,踩着滚烫的沙土,一路欢笑着奔向河滩。河滩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仿佛洒落人间的星辰。我们弯着腰,撅着屁股,在碎石堆里仔细翻找,时而为发现一颗颜色特别的石子欢呼雀跃,时而因为同伴抢先一步捡到心仪的石子而懊恼不已。
我们把光滑的鹅卵石当作“宝石”,把带花纹的碎石想象成藏宝图的碎片。记得有一回,我在一堆杂乱的石子中,发现了一颗心形的小石子,它表面泛着淡淡的粉色,像被晚霞亲吻过一般。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心,兴奋得小脸通红,揣在兜里好几天都舍不得拿出来,逢人便展示,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小伙伴们围在我身边,眼里满是羡慕,有人甚至提出要用自己所有的石子来交换,我却死死护着,生怕被人抢走。
这些石子不仅是玩具,更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们会用石子在沙滩上摆出各种图案:蜿蜒的小河、错落的房屋,还有想象中的江南水乡。虽然线条稚嫩,但每一颗石子都承载着我们对远方的向往。我常常一边摆弄石子,一边听老人们讲述江南的故事,在他们的描述里,江南的小河里也有这样五彩斑斓的石子,在水波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那时的我,总把捡来的最美的石子收进铁盒,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带着它们去真正的江南,让这些“宝石”回归属于它们的水乡。
而芝儿的艺名“小草”,源于她对艺术最纯粹的热爱。她曾说,小草虽然平凡,却能在任何土地上生根发芽,用一抹绿意装点世界。就像她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如小草般贴近生活、充满生命力,以质朴的姿态打动人心。在我们相识后的艺术探索中,她也始终践行着这份初心。无论是摄影时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瞬间,还是在手工创作里赋予普通材料新的灵魂,她都用行动诠释着“小草”的坚韧与温柔。
此刻,看着江南河道里的石子,我拉着芝儿下了船。浅滩的水没过脚踝,清凉的触感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水底的石子在水流的冲刷下轻轻晃动,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像是无数小精灵在嬉戏。“快看!”芝儿突然惊呼,她弯腰拾起一颗青色的石子,上面天然形成的纹路像极了一幅水墨画,“这好像我们在拙政园看到的山水屏风!”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惊喜。
我也被她的兴奋感染,开始仔细寻找。脚下的石子有的圆润光滑,踩上去像是在给脚底按摩;有的棱角分明,硌得人微微发疼。不一会儿,我发现一颗红白相间的石子,纹路恰似西湖上的断桥残雪,白色的纹路蜿蜒在红色的底色上,宛如冬日里覆盖着薄雪的断桥。我兴奋地举着石子跑到芝儿面前,她也凑过来仔细端详,我们像考古学家发现宝藏一样,小心翼翼地把石子放在手心,感受着它的温度。
我们蹲在河滩上,像孩子般认真地挑选石子。芝儿把捡到的石子按形状和颜色分类,说要带回去做成书签。她专注地把扁平的石子挑出来,在河滩上摆出整齐的队列,不时用手指轻轻擦拭石子表面的泥沙,阳光洒在她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这一幕让我想起她在艺术创作时的模样——永远专注且投入,正如小草默默生长,积蓄力量绽放美丽。
“你小时候也这样玩石子吗?”芝儿抬头问我。我点点头,给她讲起童年的趣事。我们曾用石子玩“过家家”,用大石块当桌子,小石子当碗碟;还比赛谁能把石子扔得又高又远,看石子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落入水中溅起小小的水花。说着说着,我忍不住捡起一颗石子,侧身用力一掷,石子在水面上连续跳跃,惊起一群小鱼。芝儿也来了兴致,跃跃欲试,可她扔出的石子只跳了两下就沉入水中。她不服气地又试了几次,身体微微后仰,手臂用力挥动,终于成功让石子多跳了几下,兴奋得又蹦又跳,笑声清脆如银铃,惊飞了芦苇丛中的白鹭。
河滩边的老柳树下,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陶片。我捡起一片,上面还残留着些许青釉,恍惚间,仿佛看到千百年前,这里也曾有人如我们这般,在河边嬉戏,遗落了岁月的碎片。芝儿则在不远处发现了一片被水流打磨得光滑的贝壳,贝壳上还沾着几颗细小的石子,她兴奋地跑过来,说这是“贝壳藏珍”。我们索性开始收集起这些特别的组合,把石子嵌进贝壳的纹路里,拼凑出一幅幅独特的“艺术品”。
本小章还
第256章 忆童年江南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