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2章 共享智慧[2/2页]

无限升级科技 阿勇老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就是一个融资项目。
     首先从融资报告开始看,并没有太多有亮点的内容。
     就是一个纯粹的门户网站。
     不过,这家公司还是有些底蕴的,创始人在后世也比较出名。
     他的名字叫张朝杨,想融资创办一个综合新闻媒体类的门户网站。
     他们为公司取了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叫做搜乎,感觉有些别扭。
     这是一条大鱼!
     在2000年之前,一直都位列互联网三巨头之中,从未掉队。
     这很有可能是搜狐之前的名字,毕竟创始人是同一个人。
     对方提出融资200万美元,占40%的股份。
     看来这个狮子大张口的人有点把他们当傻子啊。
     郭林则提出200万占股80%,要么给100万美元占股40%。
     让搜狐二选一。
     张朝杨最后的选择肯定是后一项啊!
     然后他又看了其他的几个创业投资的计划书,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亮点,但是投资额度也不大。
     无所谓啦!
     姜大邺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却被一个标题惊艳到了。
     “共享智慧”
     这特么的太超前了!
     就连他在2020年,都没有听说过类似的智慧共享。
     这很可能就是共享经济的一个开端,必须看看。
     这很可能是后世的某一位大牛。
     这个创业人名字叫李木,人大的一位在校大学生。
     很陌生的名字,压根就没听过。
     姜大邺没管这些,仔细看下面的创业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创意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给全国的大一学生能够找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家教。
     很多大一新生,都是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通过残酷的高考,才考上了大学,特别是那些国家重点大学。
     能考进国家重点大学,就证明高考分数非常高,在高中毕业生里是绝对顶尖的一批。
     要知道整个90年代的高考,肯定是华夏历史上最难考,最残酷的一个年代。
     那时候的学生,能够考上国家重点大学,那绝对是惊才艳艳,智商绝高的一批人。
     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因为经过文革,很多人都没有系统学习,竞争不大,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
     2000年后的高考,因为大学扩招的厉害,门槛降低了许多,相比较90年代的大学生,确实幸福了许多。
     高考后的大一新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新生,其中就有许多贫困的或者家庭不殷实的学生。
     他们考进大学,就是想努力减轻家里的负担,改善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品质。
     所以他们就会寻找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
     但就是这样的一点小愿望,也经常会被某些中介机构或者学校的学生会压榨。
     他们只能通过贴小广告的方式,给校外的小学生或者初中生做些家教工作,补贴自己的生活费。
     而这样的机会,得来的报酬,也就是每小时三元到五元而已。
     实在是低微的可怜。
     李木作为人大的一个大一新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喜欢。
  

第122章 共享智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