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没说话,弯腰从第一排的痰盂里捞出一张湿漉漉的合同。
“汉口面粉厂三车间,上月用粮票抵了三千吨小麦款。”他抖开纸张,水珠溅在中年人脸上,“按新规,这笔债务可以转为交易所标准化合约——王主任,您是想现在拿回现粮,还是等半年后按期货价结算?”
中年人脸色骤变。
深夜的粮交所仓库,苏晚晴正在油印机上赶制《交易规则手册》。
“保证金比例设为20%,涨跌停板4%。”她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密密麻麻的算式,“但有个漏洞——如果用实物抵押,理论上可以无限加杠杆……”
雷宜雨突然把搪瓷缸砸在油印机上,缸底沉淀的钢渣粉“哗”地洒满纸面。
“这不是漏洞。”他抓起一把钢渣粉,任其在指缝间簌簌滑落,“是给周瘸子准备的绞索。”
次日清晨,粮交所的黑板前挤满了人。最新行情显示:
【1991年12月合约】
现价:标准粮吨/180元
保证金:36元(实物抵押率1:5)
周瘸子带着八个马仔挤到前排,金牙在晨光下闪着贪婪的光。
“雷老板,我用汉正街三个铺面抵押,能换多少额度?”
雷宜雨递过算盘,彩凤的指尖拨出一串数字:“按市价折算,可开仓五千吨。”
人群倒吸凉气——这相当于武汉全市十天的口粮配额!
12月15日,粮交所的单日成交量突破200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交易大厅里弥漫着汗臭和烟味,二十个痰盂里的钢渣粉已经见底——那是最初的保证金凭证。现在,人们用自行车、缝纫机甚至结婚戒指抵押,只为在最后的粮票狂欢中分一杯羹。
“1992年1月合约,185元!有人接盘吗?”大建站在椅子上吼叫,脖子上青筋暴起。
“180元!我抛五百吨!”周瘸子的马仔挥舞着当铺死契。
突然,粮管所的吉普车急刹在门口。
“紧急通知!国务院批准湖北省试点粮食价格双轨制!”干部跳下车大喊,“保留部分计划内平价粮,市场价明日上调30%!”
苏晚晴,91年参与《价格双轨制转型》课题,获朱L基批示表扬。
多空形势瞬间逆转。
周瘸子瘫坐在痰盂堆里时,雷宜雨正在仓库清点抵押品。
“三百辆自行车、四十七台蝴蝶牌缝纫机……”彩凤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按协议,违约方的抵押物归交易所所有。”
窗外,粮管所的卡车正拉走最后一批待销毁的粮票。雷宜雨突然抡起铁锤,将刻有“1991”字样的标准砝码砸成两半——
砝码空心处,赫然露出半张被钢渣包裹的全国粮票。水印里的天安门图案在夕阳下栩栩如生,像极了这个即将逝去的时代最后的图腾。
防汛墙新砌的砖缝里,雷宜雨藏了半块砝码残片。
钢渣上凝固的“雷氏标准”四字,将成为撬动中国粮食市场改革的第一根杠杆。
喜欢。
第112章 粮票经济终章 粮交所诞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