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还加入了一些之前烧制陶器剩下的、捣碎的陶器碎片,以及少量细沙。
     他记得,加入这些东西可以减少黏土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的收缩率,提高成品的成功率。
     炼好的泥团,被他用湿润的兽皮包裹起来,放置在木屋角落一个阴凉的地方进行“陈腐”。
     这个过程,有点像面团的发酵,能让黏土中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提高泥料的塑性和结合力,使其更易于塑形。
     在等待黏土陈腐的几天里,林风也没闲着。
     他开始思考更高级的“装备升级”——建造一座能达到更高温度的窑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之前的陶窑,虽然也能用,但温度有限,烧出来的陶器质地相对疏松,而且对于他脑海中那些更大胆的想法——比如尝试熔炼矿石,甚至制作最原始的玻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要炼铁,要搞玻璃,没个高温炉子可不行!”
     林风的目标,早已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了。他渴望活的更好。
     他开始在附近搜寻合适的耐火材料。
     普通的石头在高温下容易炸裂,他需要的是那种在火焰中久经考验的“硬骨头”。
     他想起之前搭建壁炉烟囱时,曾找到一些质地坚硬、颜色发暗的石头,在火焰中灼烧许久也不会开裂。
     他决定就用这种石头,配合耐火黏土,来砌筑他的高温炉。
     选址也很重要。他将高温炉的位置选在了木屋下风口稍远一些的空地上,既能避免烟火影响木屋,也方便他操作。
     接下来的几天,林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高温炉的建造中。
     首先是挖掘炉底和烟道。他挖了一个直径约一米、深约半米的圆形坑洞作为炉底,又在侧面挖通了一条倾斜向上的烟道。
     然后是砌筑炉壁。他将收集来的耐火石块用混合了草木灰和黏土的泥浆仔细砌筑起来,形成一个下宽上窄的圆筒形炉身。
     炉壁砌得极厚,足有半米,以确保保温和结构强度。
     他在炉身的下部,正对着主风口的位置,预留了几个均匀分布的“风眼”。他还用更纯净的耐火黏土制作了一些砖块状的泥坯,晾干后准备用来砌筑炉膛内部和修补缝隙。
     最关键,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是鼓风设备——风箱的制作。
     没有强劲的鼓风,炉温很难达到熔炼金属所需的温度。
     他绞尽脑汁,回忆着古籍中关于风箱的描述。最终,他决定制作一个最简单的拉杆式木制风箱。
     他挑选了几块质地坚韧、不易开裂的硬木板,用石斧和石刀 地打磨、拼接,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箱体。
     箱体的一端留有进气阀(用柔韧的薄兽皮制作,只能单向进气),另一端则安装了一个用掏空的兽骨磨制成的出风管。
     风箱内部的活塞,他用一块大小合适的木板,边缘包裹上厚实柔软的兽皮(确保气密性),再连接上一根结实的木质拉杆。
     制作风箱的过程,十分艰难。
     木板的拼接要严丝合缝,进气阀的灵敏度和密封性,活塞与箱壁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
     林风失败了好几次,不是漏气,就是拉杆不顺畅。但他毫不气馁,反复拆装、改进,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也浑然不觉。
     终于,在一个傍晚,当他最后一次组装好风箱,用力一拉一推,一股强劲的气流从兽骨出风管中“呼”地一下喷涌而出,吹得地上的草屑和尘土四散飞扬时。
     林风忍不住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有了风箱,高温炉的“心脏”便有了着落。
     他将风箱的出风管通过一截掏空的、涂抹了耐火泥浆的粗竹管(这是他意外发现的一种巨型竹子,竹节粗壮,质地坚韧),连接到炉体预留的主风口上。
     经过十数日的辛勤劳作,一座高达两米,外表粗犷却结构坚固,带着几分狰狞气势的圆筒形高温炉,终于拔地而起!
     它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等待着被火焰唤醒。
     看着眼前这座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杰作,林风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这座炉,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他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他向这个世界宣告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
    喜欢。
  

第23章 制作陶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