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6章 昌邑王[1/2页]

长乐夜未央 易楚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椒房前殿中,大长秋抑扬顿挫的声音终于停下,殿上霎时一片寂静。
     即使是倚华也不明白,为什么兮君忽然关心起群臣议立之事了。
     ——有什么可忧的吗?
     ——那位大司马大将军难道是听从众议之人?
     ——群臣?
     ——群臣再议,没有大将军点头,有用吗?
     其实,兮君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也听说了,从霍光第一次提起嗣位人选开始,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广陵王!
     ——关系到自己的未来,谁又能不上心?
     兮君很清楚,自己的要求是多么的无理……
     ——她唯一的希望就是霍光也不想立广陵王……
     ……
     沉默了好一会儿,兮君才问左右:“不立广陵王,当立者何?”
     众侍御都没有吭声,最后还是大长秋低声道:“先帝诸子,仅余广陵王,若不立广陵王,当立者……昌邑王。”
     “……昌邑王……”
     兮君是皇后,对宗室的情况总是听说过的,她仔细回想了一下,神色顿时古怪起来。不过,兮君也知道,在这件事上,她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决定权的,因此,她并没有再问,而是摆手让大长秋退了下去。
     ——昌邑王份属子侄……
     ——她所要求的,不也就是这样吗?
     兮君轻笑,摇了摇头,不再计较了。
     ——反正,先帝诸子仅剩了广陵王,只要不立广陵王,不管立谁,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
     的确如此。
     当那名郎官的奏书在宫传开之后,便没有人再提广陵王了。
     ——霍光一直对立广陵王的事情不松口,这会儿,忽然又跳出一个不知道姓甚名何的郎官,指古论今,一通大道理下来,直接把广陵王给否定了……
     ——到这一步,谁还能看不懂霍光的心思?
     ——郎官?
     ——掌管郎官的是光禄勋!
     ——光禄勋是谁?
     想了想霍光与张安世的关系,宫中的公卿百官哪里还能想不通啊?
     ——不立广陵王就不立吧!
     ——亲亲、尊尊什么的,还是全看掌权之人的意思?
     ——当年,诸吕获诛之后,论身份,论功劳,怎么能也该轮过齐王,可是,大臣一议……
     ——“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于是,大臣们迎立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今罢兵。
     ——齐王白白辛苦了一通!
     其实,有孝文皇帝的例子在前,公卿百官就是以己度人,也能明白,霍光为什么不愿立广陵王。
     ——虽然诸侯王无治民权,但是,一个就国四十余年的诸侯王,又岂是可以轻易摆弄的?
     不过,也有人提了另一种解释。
     ——有父子相袭,有兄终弟及,岂有以兄继弟的?
     ——宗庙之中,昭穆之序将如何?
     当然,这种说法是在那个郎官上书之后才提出来的。
     除此之外,其它各种说法都有。
     ——比如,广陵王以行失道,先帝废而不用……
     无论如何,那名郎官的上书以及霍光未将上书搁置的作法,都已经表明了大汉掌权人的想法。
     ——广陵王不能立!
     没有人愿意与霍光对着干——而且,广陵王也的确不是什么贤达君子,可以让天下归心。
     ——那就不立广陵吧!
     ……
     见朝中的舆论终于改了风向,霍光倒是真的松了一口气。
     尚书台中,杜延年同样松了一口气,随即便将一份奏书抽了出来,搁到一边——这就是暂不奏上了。
     室内的几名尚书见了,也没有说什么。
     ——那份奏书的内容,他们也都知道。
     ——那是一个广陵人上的书,内容是奏报广陵王在天子登遐报至广陵之后,居然杀牛塞祷,实属大不敬。
     ——如今……这份奏书就不必特地再呈上了。
     ——无论广陵王做了什么,只要不是已经起兵谋反了,朝廷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向广陵王问罪。
     ——毕竟,朝中已经决定不立广陵王了。
     杜延年知道这份奏书的内容是属实的,但是……
     ——广陵距长安何止千里?
     ——天子崩不过一个月,一个并非官

第56章 昌邑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