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咚咚的敲门声打破了船舱里的宁静。旗袍少女向王至诚投去一个眼色,王至诚轻轻走向房门,刚推开半扇,王光祈缓缓走了进来。
他约三十四五岁,身材修长,举止优雅。黑色礼帽轻压在头顶,遮掩部分面容,唯有那双明亮而深邃的眼睛透出聪慧与坚定。王至诚心中闪过一丝熟悉感,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他。
他走到桌前,毫不客气地拉开椅子,稳重地坐下,轻轻将礼帽放在桌上,理了理西装的领口,嘴角微微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声音清晰而自信:“王光祈,初次见面,特来拜访。”
王光祈的几句简单自我介绍中流露出他的从容与自信,随即不请自坐,让王至诚和旗袍少女不由自主地对他的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是创始少年中国学会的那个王光祈吗?”旗袍少女问道。
王至诚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或许是因为王光祈和我父亲王光亭只差一字,王光祈曾与李大钊共同创立了少年中国协会,出于好奇,我对他的背景多了几分关注。”
王光祈望着旗袍少女质疑的目光,微微一笑,自我介绍道:“我于1892年8月15日出生在蜀地温江县的小河村。父亲王展松曾是秀才,在北京任职,但在我出生前两个月病逝。家道中落,我只能依赖母亲的手工活和出租父亲的‘锅厂维持生计。”
王至诚说:“王光祈的祖籍在潇湘,清乾隆时其高祖经商来到蜀,定居在温江县。他的祖父王再咸(字泽山)是着名诗人和清朝举人,1907年被赵尔巽接到蜀郡蓉城。”
王光祈微笑着取出一根笛子,清脆的音符在房间里荡漾,诉说着思念,仿佛唤醒了夜空的星辰。
王至诚补充道:“他在童年时就会吹箫,后来热爱川剧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光祈与郭沫若等是同班同学,曾一起聚会,结下深厚友谊。”
王光祈停止吹奏,回忆道:“1914年后我东出夔门,赴京在清史馆任书记员,1915年秋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法律本科,过着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活,后来认识了李大钊。”
旗袍少女轻声问道:“你认识共字号的李大钊吗?”
“这段故事说来话长。”王光祈沉吟后说道,“在北京求学时,我担任了几家报社的驻京记者,并与周太玄共同主编《京中日报》。我深受克鲁泡特金、欧文等人的影响,心向空想社会主义。然而,现实的困境让我看到了大清社会的腐朽。我立下决心,要‘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改变这个古老的国家,为其带来青春与富强。”
他在思索中沉浸,逐渐摸索出改变的方向。王光祈继续道:“正是这个机缘,我在《晨钟报》副刊编辑室与李大钊一见如故,不久便结识了主编《每周评论》的陈独秀等Marxist。我在《每周评论》创刊号和《晨钟报》副刊上发表了五十多篇社论与通讯。”
王至诚满怀敬意地说道:“我很欣赏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抨击,以及对艺术之都、光之城的那个‘和会后日本侵略山东罪行的揭露;听说您曾参加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群众游行,这令我对您敬佩不已。您是一位能思考、能行动的青年。”
旗袍少女插话道:“您作为少年中国学会的领导人之一,我更想聆听您关于少年中国学会的故事。”
王光祈顿时神情一肃:“1918年6月30日,李大钊、周太玄等人在北京
第33章 替身王光祈:真相与危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