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天空,风起云涌,乌云密布,屋子里瞬间暗了下来,王至诚正代表中方与在华教会大学的外籍校长们进行激烈的辩论。会议室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墙上的钟表滴答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场斗争计时。
刹那间,头顶上的电灯神奇地亮了,王至诚坐在桌子的一侧,脸上泛着铮亮的光泽,眼神却透着坚定。他深知自己对中国教育的了解远不如在场的外籍校长们,但他心中对祖国教育的热情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迫使他不得不以坚定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鉴于诸位的努力和在华教会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与声誉,我和中方代表一样,还不希望这些大学取缔或关闭。”
他的话犹如在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桑黻翰、魏馨兰、卜舫济三位校长的神情都微微变化,似乎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卜舫济,身材魁梧,脸上挂着几分忧虑,皱眉道:“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大学取缔和关闭,但师生流失越来越多,如何破解呢?”
王至诚深吸一口气,心中暗自鼓励自己。他目光坚定,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回应道:“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通过办分校、联合办学寻找出一条发展的路子。”
与会者们聚精会神地盯着他,期待着他的建议。王至诚掰着指头,开始详细列举:“目前上海有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南洋大学、政治大学、中国公学和第四中山医学院。还有光华、大夏、大同、复旦、震旦、沪江、圣约翰、徐汇公学等私立大学,其中震旦、沪江、圣约翰为在华教会大学。”
他继续道:“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为国内各医校之冠……正在申请国立大学。同济大学第五任校长袁希涛,曾说服张作霖筹设东北大学,建议蔡元培推荐徐悲鸿赴法国深造。曾参与筹办复旦公学,并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教务长,震旦、沪江或者约大,谁能与同济大学合作,那将是如虎添翼啊!”
他的话音刚落,卜舫济和魏馨兰都摇了摇头,神情中透出几分无奈。魏馨兰,温柔却犀利,微微皱眉:“袁希涛年事已高,我们有心意加盟,但恐怕他无力合作了。”
“那可以考虑上海大学!”王至诚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强调道,“上海大学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设立国文、英文、美术三科及附中。于右任被公举任校长,并亲自题写了校牌。共字号书记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这样国共合办的大学必定前途一片光明啊!”
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却惋惜地摇摇头:“上海大学创立过程中出现了携款私逃事件,更有国共两党的策划甚至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政治渊源太深,以后定有是非吧。”
王至诚注视着这位身穿中国长袍马褂的中年男子,心中暗想:看来他对上海大学的担忧并非无稽之谈。他坦诚地说道:“上海大学的筹备的确经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指导。成立之后,校委会和董事会也多是国共双方的重要人物。”
卜舫济叹了一口气:“国共两党的重要参与,把上海大学卷进了政
第114章 教育的迷局:命运的转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