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众人的心情如同压抑的乌云,愈加沉重。蔡元培坐在主位,额头微微皱起,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清了清嗓子,准备总结此次会谈。“我代表国民政府支持王至诚提出的建议,关于外籍教会大学开除学生的事情。希望大家回去落实。”
话音刚落,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凝固。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王至诚,似乎在期待他进一步的发言。王至诚面色沉稳,心中明白这番话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支持,更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期望与责任。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王至诚站起身来,语气中透着坚决,“外籍教会大学的开除学生事件,不仅关乎个别学生的命运,更是对我们教育体制的严峻挑战。”他环视了一下在座的每一个人,目光如炬,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也不能允许外部势力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随意妄为。”他继续说道,言辞铿锵有力,激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蔡元培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欣慰。王至诚的思路清晰而有力,正是他所期待的回应。然而,桑黻翰的冷冷声音再次插入,打破了这短暂的和谐:“我不会和背叛者为伍。”
“背叛者?”几位与会者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桑黻翰,神色各异,充满疑惑与紧张。
蔡元培依然保持着温和的表情,微微扬起手,示意大家坐下。他的声音透着平和与理智:“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不应因学术争议而相互排斥,要广泛吸收各家所长。”
王至诚暗自思忖,桑黻翰为何如此坚持用“背叛者”一词。显然,他的矛头并不只是指向于右任,更是在暗指蔡元培。蔡元培作为国字号的元老之一,此时的立场显得尤为微妙。
会议室的氛围愈加紧张,历史的回潮似乎在每一个细节中回响。1927年春,北伐战争如火如荼,但国字号内部却涌动着派系争斗。蔡元培选择了站在蒋司令一边,参与了“清党”运动,而这次会议,正是各方力量的交锋。
“卜校长和魏校长说得极是。”王至诚站起身,脸上的表情逐渐坚定,目光如炬,透出一股不屈的气势。“我们必须让那些被开除的学生复学,让连累的教授复职,尤其是沈碧慧这样的学生,不能任由他们受困。”
“王先生,辅仁大学也是教会大学,是否也要按《规程》和你们的讨论意见落实?”桑黻翰不屈不挠地问道,脸上的表情透出坚定。
“尊敬的桑校长。”王至诚语气冷静,目光如刀,“辅仁大学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和其他外籍教会大学不同。我们在这次调停中不予讨论。”他的话语如刀,切割着会议室的沉默。
桑黻翰的眉头紧皱:“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呢?”
“因为这不仅是权力的对抗,更是历史的必然。”王至诚毅然回答,声音中透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他知道,自己所维护的,不只是个人的立场,而是整个国家教育的未来。
随着双方的交锋,情势变得愈加复杂。王至诚抬头看向众人,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对抗,更是背后权力的博弈。他的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才能避免一场无谓的冲突。
第118章 交锋之下:云层密布的会议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