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都静一静!”王至诚一声吆喝,如窗外风雨中的电闪雷鸣。刚才还议论纷纷的与会者瞬间安静下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王至诚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收回在华大学的教育主权并非易事。外来帝国主义者的阻挠,日本人为了自身利益的参与,以及国内北洋军阀、国共两党各自的争斗,都让这个局面愈发复杂。此时,意想不到的青年党成员突然闯入,更是让局势如同狂风骤雨般撕扯。
“王先生,蔡元培要走了。”一旁的张景城低声提醒,语气中透着些许不安。王至诚转身,见蔡元培正朝他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默默支持着他。他轻轻点头,示意张景城送蔡元培离开。
而当蔡元培走出门外,王至诚的心中一阵紧绷。他清晰地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愈加重大。他用清亮的声音开始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语调铿锵有力,仿佛在为这动荡不安的局势注入一丝生机。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为国富民强而奋斗的中国青年。”他走下主席台,站在众人面前,目光如炬,“那么,我们究竟要创造什么样的少年中国?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
王至诚接着讲道:“有人提倡过去的德意志,有人主张眼前的苏联,而王光祈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希望中国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的声音愈发激昂。与会者中传来低声的讨论,李璜的脸色变得铁青,显然对此不以为然。
“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国情吗?行不通的!三民主义也不适合中国,”李璜站起身,冷冷地说,“只有国家主义才是中国唯一的选择。”
在场的知识分子们面面相觑。王至诚暗暗皱眉,李璜的观点对他而言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原本温和的氛围。他继续发问:“那么,国家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反帝自强,主张爱国,而实际上背后却是一部分人的利益。”
“我们和他们不能相提并论,王先生,”李璜眉头紧锁,语气愈发激动,“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只想知道,你们为何放弃了曾经的友谊与理想?”王至诚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他回忆起李璜、曾琦与他曾经的热烈讨论,那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如何能想象如今却因理念的不同而互相指责?
“当初我与曾琦在一些问题上观点不一,不愿卷入党争,没有参加。”余家菊突然插话,她的声音清冷,眼神中透出一丝坚定。
“国家主义是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李璜再次发声,声音如同重锤,“我们主张的是爱国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
王至诚微微一笑,淡淡地说:“李璜兄,你的冷静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巴黎的那些美好时光。可现实却让人心痛,国家主义的旗帜下,掩盖的却是对人民的背叛。”
李璜面露愤怒:“你这是在诋毁我们的理想!”
“我并无此意,”王至诚缓缓说道,“我只是希望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国家主义的背后,是否真的能为中国带来未来。”
第123章 群雄逐鹿?:教育的主权和未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