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尽头传来的骚动声愈加明显,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王至诚加快步伐,转过一个拐角,却撞上了一位卖豆腐的老太太。老太太面容憔悴,眉头紧蹙,显然被眼前的动乱吓到了。
“小伙子,快点离开这里,外面太危险了!”老太太急切地说道,声音中透着关切与恐惧。
“谢谢您,阿姨,我会的。”王至诚微微一笑,但他无法停下脚步,脑海中浮现出李璜的身影,那张总是挂着温和微笑的脸,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
然而,王至诚转过下一个拐角,身后传来的脚步声似乎在逐渐逼近。他不敢回头,只能拼命加快速度,努力让自己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喉咙干涩,他心中默念:“必须找到李璜!”
王至诚加快了脚步,在前方的巷子里看到张君劢在向招手。王至诚的心中涌起一阵狂喜,像是看到了曙光,急促地向李璜奔去。
张君劢,1887年出生于宝山,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是着名的政治家与哲学家。王至诚暗自琢磨,这样的人物在此时出现,定有深意。
尽管知道这样的举动极其危险,但王至诚已无路可退。身后的几名军警突然转身,朝他扑来。王至诚心跳加速,拼命朝张君劢的方向跑去,脑中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落在敌特的手里。
等王至诚靠近,张君劢一把将王至诚抓住,瞬间进入小巷的深处,松开了手。王至诚才得以喘息。张君劢轻轻敲响了李璜的房门。
李璜看到王至诚,脸上露出一丝诧异,但看了看张君劢,马上请他俩进了屋。张君劢赶忙介绍:“这位是一幅《兰亭序》走天下的王至诚。”
李璜用审视的目光打量了王至诚和他背上的书画包,微微一笑道:“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一睹尊容,相见恨晚啊!”随后自我介绍:“敝人李璜。”接着请二人找一下,然后去沏茶。
李璜沏好了三杯茶,端过一杯给王至诚,说道:“君房是我在震旦学院读书时的学长,他的见识极为广博,家父是儒医兼商。”
“贤弟过奖也。”张君劢温和地说道,“我6岁便读私塾,12岁考入广方言馆,读了《三通》等书籍。15岁时中宝山秀才,次年入震旦学院。”然后对王至诚说,听说至诚在日本留学东北帝国大学文学院,兼修书画,至诚兄将来若办书院,我希望能提前预约。”
“哪里,哪里!”王至诚谦逊道,“张先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作为政治学博士,岂是我这个书画爱好者可以匹敌的?”
“办书院是我一生的志向,还望至诚成全。”张君劢目光坚定。
“张先生跟随梁其超多年,政治乃张先生之志。”王至诚微微一笑,试图缓和气氛。此时,窗外的风声隐隐传来,王至诚的心头一颤,不由得想起刚才的追逐与逃避。
张君劢继续回忆起他1916年经西伯利亚回国的经历。他提到因参与浙江运动而辞职,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辑。张君劢眼中的光芒闪烁,似乎想要将故事一一诉说,但王至诚却感到一股潜在的危机。他微微皱眉,心中
第137章 矛盾的回响:动荡之中的碰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