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黑色的卡迪卡克停在上海龙华监狱的铁门前,车门打开,特务处处长杨虎和副监狱长高声窃窃私语,神情中透着一丝紧张与阴险。王至诚被两名警察押解着,走下车,踏入这座阴暗而冷漠的监狱。
龙华监狱,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曾关押过无数爱国志士。早在1913年,上海护军使郑汝成就在此成立了监狱。这里不仅是囚犯的牢笼,更是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狱的背后藏着无数悲剧与秘密。
4月22日,何女士和宋庆龄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声援被捕者,号召民众反抗。就在那天,王至诚在张景城的劝说下,准备前往苏联东方大学的途中,却被捕,失去了与何香凝见面的机会。
“你来上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和中共谁有联系?早一天写出来。”狱警在铁门前低声威胁,面带冷笑,随即将门锁上,留下王至诚在昏暗的牢房中独自思索。
王至诚的内心平静而坚定。他的目的是希望那些爱国教师和学生不被校方解雇,愿意为中国教育献出自己的一切。至于政斗与争权,他并不在意。王至诚将一张宣纸按在墙上,右手握紧毛笔,心中默念《兰亭序》的字句,笔端在纸上飞舞,仿佛在与自由对话。
不久,铁门再次被打开,宣中华被送了进来。他走路时一瘸一拐,似乎受了伤,王至诚抬头望去,发现他与自己年纪相仿。
“我的家在诸暨,离王羲之游览的会稽山不远。”宣中华坐在墙角,目光落在王至诚的宣纸上,露出一丝微笑,“四·一二政变期间,我从杭州返回上海,被特务送到这里。”
“你也是被冤屈的吗?”王至诚停下了笔,关切地问。他的声音在狭小的牢房中显得格外清晰。
宣中华点头,脸上的笑容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苦涩:“我只是想为民众发声,却被当成了敌人。在这里,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第二天醒来,王至诚发现宣中华被转移了,空荡荡的牢房里只留下他孤独的身影。日子像流水一般匆匆而过,王至诚的心中却始终惦念着那个同伴。直到4月16日,当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孙炳文被捕送来时,他才得知了宣中华的命运。宣中华,浙江诸暨人,曾是五四运动时期杭州着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如今却在暗流涌动的政治旋涡中失去了生命。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着名学生领袖,曾在钱塘激励无数青年。”孙炳文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着一股不屈的气息。
孙炳文的消息如同一把刀,割裂了王至诚的心。他得知,宣中华英勇就义,年仅29岁,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剧痛。鲜活的生命在他眼前闪烁,像是随时都可能熄灭的烛光。他想到了靖尧,也想到了张景城,那些为国捧心,正在为未来而奋斗的青年学子们。他们在外面,不知道他们如今身处何方?
“即使我身在囚笼,也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同胞。”王至诚低声自语,
第148章 龙华监狱:坚贞不屈的王至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