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瞩目,取名“孔德成”,寓意“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可悲的是,这位年轻的母亲王宝翠,在孔德成出生后仅17天便因“产褥风”去世,年仅26岁。
失去母亲的孔德成和三岁的姐姐孔德懋,几乎没有体验到母爱与家庭温暖,只能将陶氏视为母亲,喃喃称之为“娘”。1920年四月二十日,正值孔德成满百天,北洋政府徐世昌为了收买人心,颁布大总统令,宣布孔德成为第31代衍圣公。令人意外的是,孔德成成为了最后一代衍圣公。
在陶氏的抚养下,孔德成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孔府非常重视他们的成长。为了培养他们的才华,专门为三兄妹请来六位先生传授知识。孔德成自幼接受孔教,也能在书桌前练习书法。民国13年,他姐弟三人与吴伯箫学习英文,随詹澄秋习琴。民国14年,孔府还重修了尼山孔庙、颜母祠、尼山书院。
“当时我还在山东大学任教,偶尔会去孔府指导他们。”王怀兰微微叹道,眼中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孔德成聪颖过人,七岁时便能写出一手行云流水的好字。如今,孔德成已年满九岁,据说他已接任整个孔氏家族的‘掌门人,独揽家务。”
“所以,爷爷今天来是想见孔德成,希望能在曲阜创办国学院。”王至诚猜透了爷爷的心思,嘴角微微上扬。
然而,王怀兰的神情却显得有些忧虑。“我被关了一年,不知道‘小圣人是否还认得我?加上近期尊孔反孔的争论如此激烈,我实在担心‘小圣人能否接受创办国学院这样棘手的大事。”
就在这时,王至诚凝视着孔庙的石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慨。他明白,孔德成身负重任,然而他自己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在这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孔庙的冷清与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似乎预示着未来的变革。
“爷爷,我相信孔德成会理解我们的初衷。”王至诚坚定地说道,“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传承的机会。”
“希望如此。”王怀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一丝希望和忧虑的交杂。两人相视而笑,心中都明白,未来的路将会充满挑战,而他们的选择,将会深刻影响这一代人的命运。
随着夕阳渐渐西沉,孔庙在余晖的照耀下显得愈发庄严与神秘。王至诚与爷爷在这充满历史感的地方,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期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寻找那遗忘的智慧与未来的光芒。
王至诚心中暗想,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代,肩负着延续文化与传统的重任,而他们所倡导的国学院恰恰是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或许,这不仅是一次与孔德成的会晤,更是一次时代的对话,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重新思考。正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希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能够重新点燃对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喜欢。
第202章 遇见神童:孔子世孙孔德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