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显得有些疑惑。
“贤侄你有所不知!”王寿彭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辜鸿铭,祖籍惠安县,1857年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精通多种语言,号称‘清末怪杰。”
王至诚点了点头:“此人凭学问倒也配做山大的第一把椅子,但他的人品和思想也实在让人担忧,毕竟他曾被推荐为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的大帅张作霖的顾问。”
“这些还不便于评价。”王寿彭说,“当年(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迎接他的就是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人。辜鸿铭赴日讲学三年,1927年从东京回国,但很快妻子去世,今年4月他接到张宗昌的邀请。”
“您让我们去拜见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吗?”王怀兰有些生气。
“在张宗昌的眼里,宁用一个死人,也不用我寿彭啊!”王寿彭的语气中满是无奈。
王怀兰则笑着问:“张宗昌总不能自己当山大的校长吧?”
“怎么不能?”王寿彭反问,嘴角微微上扬。
“所以您和张宗昌杠上了!我看您还是再次出任为好!”王怀兰毫不留情地分析着。
王寿彭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就是张宗昌跪着再请我三次,我也不会再任!做人要有骨气!”
“这位王老说得好!”一位年轻的声音突然响起,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众人转身,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英俊青年,穿着学生服,微笑着走来,声音温和,带着浓厚的山东口音:“王先生在别人眼里或许过于迂腐和保守,但生活中的王先生却平易近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至诚一眼认出了他,心中暗想:“这不是季羡林吗?”季羡林坐下,继续说道:“我当时在山大附中考试得了第一名,王先生曾亲笔题写对联,还专门题了一个扇面。在王先生的鼓励下,我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并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至诚拾起季羡林放在桌子上的扇子,扇面上清晰的落款让他感到无比自豪。王寿彭的字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年轻学子的心田,激发出无尽的可能。
“北伐军攻占了济南,张宗昌仓皇溃逃,下令全城通缉其余的孽徒,王先生赫然在列。”季羡林继续说道,神情中透着敬佩与钦慕,“但在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下,王先生毅然留在济南,支持国学院、国学馆的筹备。”
“如若季羡林同学所说,我和王至诚的到来,对您也是一种支持啊!”王怀兰举杯相邀。
“不是王某不为,是无能为力。”王寿彭叹息道,“奉系败逃之后,学校经费逐渐断绝,若田中义一再次找借口进驻济南,山大就只能停办,学生也只能按大学结业处理。”
王寿彭的声音低沉而坚定,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山大自身难保,根本无法接受你们的建议。何况,你和王至诚前些日子去曲阜祭孔,何思源正在策划山东的‘清党,你们也不可能进入山大。”
王至诚心里一紧,深感未来的道路充满荆棘与挑战,但他也明白,正是这样的逆境,才更能激发出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与决心。
喜欢。
第223章 山大风云:难忘的抉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