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1章 故宫谍影:十六年前初见杨守敬[2/2页]

文化英雄联盟 万里虹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颜真卿的‘六大家,书法盛极一时。”
     王至诚点头,回应道:“我还是喜欢杨爷爷的《兰亭序》。您借鉴了‘苏黄(苏轼、黄庭坚)和清代书家翁同和的写法。”
     “至诚果然有眼力。”杨守敬赞许道,“你看过他们的作品吗?”
     王至诚摇头,却指着书案上的书帖,表现出他的自信。
     杨守敬对王至诚的天赋倍感欣赏:“不错,杨爷爷的书法确实借鉴了苏轼的厚重、黄庭坚的开张与结体的欹侧,以及翁同和行书的虚实转换。但杨爷爷的字中仍有瑕疵,所以,你的字必须超过杨爷爷才对。。”
     王至诚不停地点头,继续追问:“杨爷爷,何谓‘帖学?何谓‘碑学?”
     杨守敬说道:“明太祖以八股取士,‘帖学成为时尚。‘帖学以历代前贤手迹摹刻成帖,以王羲之和唐六大家为主。明代书家多循规蹈矩,形成了程式化、规范化的馆阁体,直到康乾二帝时期。”
     接着,杨守敬补充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另辟蹊径,追求‘碑学的古朴苍劲。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倡导,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张扬北魏碑法,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则更尊魏碑唐体,提出‘十美要求,把碑刻发挥到极致。”
     “魏碑有哪‘十美?”王至诚好奇地问。
     杨守敬回答:“康有为的‘十美简单概括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至诚感慨道:“‘帖学自‘二王到清,沿袭千年之久,实乃一枝独秀。但后人恐难以超越前人,而清末民初,书法走入碑学时代……”
     杨守敬为小小的王至诚竖起大拇指,赞许道:“碑学从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到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再加上现代照相制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大量古代碑版拓片、甲骨、钟鼎相继影印刊行,或公开展览,中国书坛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时代。”
     王至诚说道:“杨爷爷的意思是:帖学和碑学各有长短,所以,我们既敢于突破包康崇碑贬唐的门户之见,又要善于摆脱馆阁体的藩篱。”
     杨守敬继续讲述道:“我在《楷法溯源》一书中收录了法帖82本,风格各异。同时也收录了自汉至唐的646块碑刻,只有碑帖并举,才能为中国近现代书坛开启新局。”说着,杨守敬把《楷法溯源》送给了王至诚。
     杨守敬见王至诚执意要走,就把他送出故宫,并帮他租了一辆马车送他去车站回山东老家。
     王至诚望着车水马龙的马路,内心无比感慨。杨守敬转过身,意味深长地说:“书法如同这座紫禁城,经历再大的风雨,次日仍旧平静如常。作为书法家,只有学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
     “北京故宫是古人呕心沥血的成果,依靠的是人们的智慧与勤劳。”王至诚抬头望着那巍峨的建筑,心中升起一阵自豪。
     此时,王至诚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追求。他将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追寻那份心中的理想。
    喜欢。
  

第241章 故宫谍影:十六年前初见杨守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