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马副馆长。”旁边买字的一位观众提醒道。
这时,马副馆长微笑着走近,展示他的书法:“当头天净无云气,到耳人和有鸟声。”王至诚一见,惊喜道:“先生的字我在美专的时候见过,这幅对联就是您写的!”
马副馆长笑了:“‘气不得,酷夏而非暖春,当然是‘人和了。”见王至诚眉头紧皱,马副馆长自我介绍:“我是这幅字的作者马衡。”
王至诚恍然大悟,原来这位“门卫”竟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馆长马衡。他对王至诚的才华有了更深的了解,便说道:“王怀兰老前辈曾是山东大学国学馆要职,怎么不留在北大而来这里呢?”
“能否在博物院就职,就要看马副馆长了。”王至诚信心满满地回应。
马衡却提醒道:“这里每一个进入的人都要经过严格审查。就算是张氏父子、蒋司令等人介绍的,易培基都没有。”
王至诚点头表示理解,马衡继续说道:“你在北京读书多年,应该知道易先生的为人,他善于发现和用人。”
王至诚对易培基略有耳闻,知道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马衡接着说:“易培基自1924年起便开始参与故宫的工作,负责清理清皇室的公私财产。至于杨守敬先生的藏书,我们也在查找。”
王至诚心中一动,兴奋地问:“杨守敬先生的《兰亭序》摹本和真迹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衡叹息道:“很遗憾,杨守敬带回的善本秘籍中连《兰亭序》的摹本都没有!”
王至诚有些失望,但随即想到杨守敬的观海堂藏书:“杨先生在光绪二十九年建成观海堂,藏书超过十万卷。”
“不过辛亥革命时,这些藏书未能运出。”马衡解释。
“为何?”王至诚追问。
“因为当时都督黎元洪曾发布保护杨守敬藏书的启示,要求所有人共同保护。”马衡引用了启示中的几句话,进一步说道:“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若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必将依法严惩。”
王至诚感慨:“窃书之罪,罪不该致死,然而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
“这你可以放心。”马衡说,“杨先生去世后,其家属于民国四年已将观海堂的藏书以国币元售予北洋政府,四年后由梁其超请北洋政府将这些藏书转给松坡图书馆。”
王至诚对松坡图书馆的安置仍有疑虑:“怎么会放在那里?”
马衡解释:“这是经过大总统徐世昌批准的。”
“那么,有没有文物在转移或者其他地方失踪呢?”王至诚关心地问。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杨守敬家属送进故宫的善本秘籍,易培基馆长十分关注。他曾说,杨守敬出使东京时带回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之一,后来失踪了。无论是真是假,我们都应对此事认真对待。”
当王至诚听到这些时,心中感到重重的责任。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杨守敬的学生,更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在故宫的门前,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历史重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至诚知道,自己的书法之路不仅关乎个人的成就,更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他将不遗余力地追寻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努力为故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
第243章 故宫谍影:神秘的门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