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尧凝视着王至诚,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前段时间,特科对你的追捕,我们表示道歉。陈赓指示,为了让你胜任特科文化科科长的重任,组织决定派你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王至诚心中激动,手中的手帕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兴奋地问道:“那好啊!什么时候出发?”
靖尧却摇了摇头,语气转为沉重:“计划变了。我需要回去报请,对你重新审定。”
王至诚不由得紧张起来:“我公开演讲,是为了早日找到张作霖的消息。”
“看来,你真的需要去学习了。”靖尧的声音透着坚定,仿佛在为王至诚指引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靖尧铺开一张地图,王至诚凑近,目光随着靖尧纤细的手指移动,仔细观察着。靖尧开始讲述:“1925年,着名作家、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曾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这是他去莫斯科的线路图,你可以参考。”
王至诚认真听着,靖尧的手指沿着时间的轨迹移动。1925年3月10日晚,徐志摩从北平坐火车,经过天津、山海关、奉天、长春,于12日到达哈尔滨,接着在13日到达满洲里,14日到达贝加尔湖,最终在20日抵达莫斯科。“当年徐志摩10天10夜顺利到达,如果遇上恶劣天气、火车故障,甚至车匪……可能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你此行,很可能遇上敌特……”
这时,张景城急匆匆地走来,面带焦虑:“去东北的所有铁路线,都封锁了!”
靖尧立刻分析:“东北或大帅府一定出了大事情!有人企图将消息封锁。”他回到地图前,指着一个标记说道:“我们可以实行第二方案。”
“第二方案?”王至诚渴望地望着靖尧,希望能从他脸上看出一丝希望。
靖尧坚定地说:“你可以坐船去海参崴,从那里改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这是顾顺章提供的方案。”
王至诚想起一年前从日本横滨乘坐“西京号”回国的艰辛,心中不免担忧:“从北京到海参崴约3000里,从海参崴到莫斯科约里,加起来是里,可谓最长的旅程。”
“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朱德、叶挺等人都曾赴莫斯科学习,我又何曾不能?”王至诚坚定地说。
靖尧点头:“而顾顺章提供的线路,是新的中国赴莫斯科的路线。”他站起身,注视着王至诚,“不过,近日‘海容号巡洋舰将从上海起航去海参崴。”
“海容号可靠吗?”王至诚问道,心中依然存疑。
靖尧沉思片刻,开始讲述海容号的故事:“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超过100万滞留在俄罗斯的华侨面临死亡与财产的威胁。在日本的高压下,北洋政府一方面敷衍日本,另一方面敦促‘海容号巡洋舰前往海参崴护侨。”
他详细描述了“海容号”的航行历程,1918年4月9日,“海容号”在日本的一再责难下从上海启航,以
第249章 海容计划:组织的考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