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静静地坐在火车的座位上,夜深人静,月色透过窗帘洒在他的身上,朦胧而柔和。
透过窗外,黑暗的夜色中隐约能见到远方的山峦和偶尔闪烁的星光。王至诚将盘缠和画轴小心翼翼地放在行李架上,手扶着窗沿,脑海中却浮现出无数的思绪,像火车的车轮一样飞速旋转。
一个男人用沙哑的嗓音缓缓说道:“前面就是北戴河!往年这个时候,刘尚清会到这里避暑。”
北戴河,早在1898年就被清政府辟为“允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胜地,着名的海滨二十四景被赞誉为“蓬莱仙境”。
这里峰峦叠嶂,丛林茂盛,海鸟翔集,红顶素墙,碧海金沙,湿地流连——曾是王至诚梦中都不敢奢望的地方,如今正摆在他的面前。
王至诚多么想洗个澡,解一下多日旅程的疲惫和身上的臭汗,然后与刘尚清一起去东北大学,开始他的崭新生活。
“丰满的是理想,骨感的是现实。或许有一个人能助你一臂之力,他是沈阳大帅府里的李一……”靖尧的一句话如同一记闷棍,击醒了梦中的王至诚。
来自琅琊王氏家族,长在沂沭河畔田庄村的王至诚,内心深处感到现实的无奈与残酷,以及未来征途的艰险与坎坷。他明白,总要依靠自己去闯荡、去拼搏。
一轮残月沉没于乌云之中,狂风骤然停息。
告别北戴河,火车驶向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辉映,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秦皇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军事重镇,因秦始皇东巡而得名,这里满是历史的沧桑与激荡。
王至诚向往这座古城,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因为爷爷曾给他讲过的故事: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张作霖和卢永祥组成反直三角同盟,第二次直奉大战拉开帷幕。冯玉祥在关键时刻背叛,趁直奉军激战之际,返回北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政变。”
黑脸男人的声音再次响起:“冯玉祥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他不仅是将军,更是一位布衣将军、基督将军。”
王至诚听得出那份敬佩,然而他和郑孝胥一样,尽管字写得好,但在气节上却持保留态度。即便他们手中有《兰亭序》的摹本,王至诚也无意与之交往。他知道,人生奋斗的痛苦,不在于权利的争夺,而在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志同道合的知己。
“李一”这个名字在他心中悄然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个与冯玉祥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或许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助力。
“张作霖的人难见,冯玉祥的字难求。不如在山海关来一顿烧烤,然后去锦州三元堂,找李海峰买下几幅字,倒也不虚此行!”黑脸男人的声音再次打断了王至诚的思绪。
李海峰,1878年生,名瀛,字仙侣,清末拔贡,书法造诣高深,如今在关东名声显赫。王至诚心中逐渐生出一丝期待,他想说点什么,却又
第255章 火车谍战:北戴河的回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