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射来的硬铁扎入,脑浆瞬间外溢,终年六十五岁。张作霖则重伤被送至大帅府,最终在当日死去,正应了“但愿同死”一语,令整个东北的局势愈加动荡。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学良的身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头痛如潮水般袭来。
王至诚迅速从书画包里找出银针,在他头部的关键穴位下了一针,十分钟过去,张学良的感觉好了一些,缓缓对王至诚说道:“吴泰勋毕竟是吴俊升的儿子,你帮我去会一会他。”
王至诚接到命令,快步来到大门外,见戴笠的部下和吴泰勋在此恭候,上前说道:“日本人三番五次前来,让张汉卿很烦恼,刚才我给他医治头疾。你们还是你回吧。”
陈华听后,心中怒火中烧,质疑道:“你们把我们看做什么人了?能和日本人相提并论吗?我们是南京国府的!”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屑与骄傲,仿佛自认为身份高贵。
王至诚则冷静回应:“连汤玉麟他家父的拜把子,张学良都让人赶了出去。还望你们能够理解。”他的话语中透着一种无奈和权衡。
此时,吴泰勋却开始对洪九表现出不满,冷冷地说道:“王至诚,你算个朋友,你不像那个洪九,除了那张破嘴,没别的。家父同张大帅一起遇难,汉卿既然不愿见,算了。不过我吴泰勋想办一所学校,想邀请王至诚来当校长,可否?”
王至诚微微思忖,答道:“这办学校不是一件易事,还需从长计议。”
吴泰勋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举起大拇指说道:“只要我吴泰勋愿做的事情,就没有办不成的!”他的坚定和自信让人难以忽视,但在王至诚看来,这只是年轻人的豪言壮语。
然而,陈华对此则冷嘲热讽:“吴泰勋吴俊升的唯一的一个儿子。吴俊升老年得子,对其宠爱有加,给他取字号为‘幼权。” 吴泰勋的背景无疑为他的行事风格提供了庇护,他在张作霖的庇护下渐渐成长,而他的任性与张扬也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吴泰勋的私生活却极为复杂,传言他在年轻时与任职于吴家的一名佣人发生过关系。此事不胫而走,戴笠得知吴泰勋与妻子关系不和,便让吴泰勋主动出面介绍陈华接触张学良,以求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寻求一些个人的立足之地。
陈华见王至诚满不在乎,便问道:“我早向少帅投去简历,希望在东北大学深造,汉卿没有告诉这件事?”他显然对自己的请求十分不满,觉得受到冷遇。
王至诚沉着地回答:“这事儿,黎天才好像问过张学良。张学良说,上学归读书,但他不再接受新朋友,特别是年轻俊美的女朋友。”话语中透着一丝无奈与现实的无情,似乎在暗示着张学良正处在风口浪尖,无法再承受新的牵绊。
这一切交锋在张学良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吴泰勋的到来,不仅是吴俊升的儿子,更是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缩影。张学良知道,未来的道路将更加艰难,他必须策马奔腾,寻找属于东北的希望与未来。
这场交锋,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潜藏着巨大的波澜。张学良的命运、吴泰勋的野心,以及东北这片土地上渴望变革的呼声,都在此刻紧密交织。
喜欢。
第355章 命运的交响:陈华携吴泰勋参加大帅祭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