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直到看不见袁殊远去的背景,才回到同学们身边,指着面前的《郑文公下碑》讲述:“书法家林汝助是‘林体隶书的创始人林钟潢之孙,林钟潢与郑簠有‘南郑北林之说,林汝助的书法主要受祖父和《郑文公下碑》的影响。”
洪九在一旁自夸起来:“大家应该感谢我,百忙之中带大家来笔架山。”
王至诚的话题一转:“很遗憾,林老所说的笔架山并不在这里。”
同学们失望地望着洪九:“洪师傅带错了地方?”
王至诚郑重地阐述:“林老师说的笔架山,在济南向东300公里外,北临渤海的莱州湾。莱州湾畔有座云峰山,东西横卧,绵亘十余里,九峰毗连。其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传说当年赵匡胤到莱州三山岛观海,回头南眺,只见一座山形酷似文房中的笔架,便脱口而出:‘笔架山。 ”
“‘山不在高,有文则名,云峰山上因为拥有众多的北朝刻石而驰名中外。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是魏碑体鼻祖,被誉为‘书法北圣,与王羲之齐名。”
“公元510年,年近六旬的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常于公务之暇,吟诗挥毫,留下了《郑文公下碑》。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此碑在山北坡的密林丛中,1400多年过去了,刻石字迹清晰可辨。”
“云峰山成为书界圣地,自然会引来各界名人和大、中学生纷至沓来,比如刘海粟、赵朴初、吴作人、臧克家等都先后慕名而至,潜研或学习书艺。”
柳叶问道:“《郑文公下碑》就在眼前,,点画棱角分明,雄风伟貌尚存。”
“此处是书法家林汝助模仿云峰山上的笔架山的刻碑。”王至诚说,“济南的笔架山的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魏碑之冠,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兰亭序》。”
同学们跟着王至诚的讲解,或立、或坐,或相互而笑,或低头思考,或望着明净高远的天空上,一群海鸥在天海之间,展示着它那曼妙的舞姿,然后飞往笔架山上去。
王至诚和靖尧结了婚,倒不如说寄人篱下;虽说当了东北大学教授,倒不如说书画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更为确切。想到这里,王至诚不由感慨:“张校长怎么这么不信任我,我在想如何帮你早日易帜,你哪里知道我鸿鹄之志……
冯庸走过去:“其实,张校长为人和大海一样,也有独自的情绪变化,时高时低,像孩童哭闹;时而浪花飞溅,如钢琴家激情敲出的琴声般宏亮;时而风平浪静,刹那间水平如镜;这种境界,非知己不能回味大海的无限乐趣。”
“当然,大海也会有海啸。”王至诚指着茫茫的大海,说:“在渤海的南面是我们的家乡--山东。每一次海啸的到来,它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海啸,但我们总可以提前预防。”
冯庸乐观地笑道:“或许,汉卿的意思也是让你出来放松一下心情,你的压力太大了。”
王至诚招了招手,让同学们靠近一些,然后讲道:“今天,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其一,全国的高
第389章 王至诚授课:《郑文公下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