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2章 林制军慷慨视师琦中堂昏庸误国[2/2页]

清史通俗演义 蔡东藩着文轩整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发。甫发奏折,又来严旨一道:
     前因鸦片烟流毒海内,特派林则徐驰往广东海口,会同邓廷桢查办。原期肃清内地,断绝来源,随地随时,妥为办理。乃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私贩来源,并未断绝。本年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此皆林则徐办理不善之所致。林则徐、邓廷桢,着交部分别严加议处。两广总督,着琦善署理。未到任以前,着怡良暂行署理。钦此。
     越数日,大学士署理两广总督琦善到任,此时粤督印信,已由林则徐交与怡良,怡良复交与琦善。琦善接印在手,别样事不暇施行,先查刺林则徐罪状。怎奈遍阅文书,无暇可摘。随召水师提督关天培,总兵李廷钰等入见,责他首先开衅,此后须要格外谨慎,方可免咎。关、李等气愤填胸,只因总督系顶头上司,不好出言辩驳,勉强答应而退。琦善摆着钦差架子,也不出送。
     忽巡捕传进英领事义律来文,琦善忙即展阅。阅罢,急下令将沿海兵防,尽行撤退;并旧募之水勇渔艇,一律解散。还是怡良闻着此信,赶到督署探问。琦善把义律来书,交与怡良瞧阅,口中却说道:“兄弟并不是趋奉洋人,只圣上已经主抚,不得不从圆一点。照英领事的书中,要我退兵,我只得把兵撤退。推诚相与,方好成全抚议。”(明明是畏敌如虎,反说得与已无涉。)怡良道:“夷情叵测,不可不防,还求中堂明察”。琦善拈须笑道:“兄弟在直隶时,已与义律面约休战,还怕什么?”怡良无可再说,随即告别。
     琦善方欣欣得意,专等义律来署议款,等了数日,毫无消息。只有属员来报,或说是获住汉『奸』,或说是捕到私贩,或说是英舰出入海口,侦探虚实。惹得琦善『性』起,大怒道:“好好一个中国,都被这等混帐东西,闹成这种模样。(是自己说自己。)此后若再来尝试,定不姑贷!”属员碰着这个钉子,大家都回到衙中,吃着睡着,乐得安逸,不管闲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琦善又招了一个粤人鲍鹏,作为翻译官,差他往来传信。鲍鹏曾向西商处,充过买办,为义律所藐视。琦中堂偏当他作奇材看待,言无不听,计无不从,因此义律越知琦善无能。日夜增船橹,造攻具,招纳叛亡,准备再战。琦善却一些儿不防,一些儿不备,只叫鲍鹏催促义律复音。
     这日,鲍鹏带来复文一角。琦善即命鲍鹏译出,内说:“前索六款,统求准议。还请割让香港一岛,畀英国兵商寄居。是否,限三日答复!”这封书,便是外人所说“哀的美敦书”,是挑战的意思。琦善顿足道:“这都是林则徐闯出来的祸祟,他既要我准他六款,还要什么香港一岛,如何是好?”鲍鹏道:“香港是海口荒岛,就使允给了他,也没甚要紧。”(分明是个汉『奸』。)琦善道:“这个却未便照准。”鲍鹏道:“书中限期,只有三日,三日不复,他便要率兵进港来了。”琦善道:“你却去对英领事说,叫他静心等候,待我出奏,再行答复。”鲍鹏应命而去。琦善却令幕宾修了一个模糊影响的奏折,拜发出去。
     隔了两宿,鲍鹏回报义律不肯遵命,说是:“且开了仗,再好议和。”琦善大惊。正在慌张,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赉文请援。琦善不愿发兵,仍遣鲍鹏赴英舰议和。鲍鹏阳虽应命,暗中却往别处耽搁了好几天,琦善还道他磋磨和议,不加着急。忽由飞骑来报:“陈副将连升,与英兵开战,轰毙英兵四百多人,后因火『药』倾尽,力竭身亡,连升子举鹏与千总张清鹤,统已阵殁。沙角炮台,已失陷了。”琦善道:“有这么事?”(竟像作梦。)接连又报:“大角炮台,亦被英人陷没,千总黎志安,受伤出走。”琦善皱眉道:“我已着鲍鹏去止英兵,怎么鲍鹏不来,英兵只管进攻。”
     语未毕,署外传进手本,乃总兵李廷钰求见。琦善道:“我没有传他回省,他来做什么?”(真是昏蛋。)传递手本的巡捕,答称李镇台说有紧急事情,因此进省禀见,琦善方命传入。相见毕,廷钰禀道:“沙角、大角两炮台,俱已陷落,英兵已进攻虎门。请大帅急速发兵,由卑镇带去把守!”琦善道:“我奉旨前来议抚,并不是与英开战,怎好添兵寻衅?”(梦人说梦话。)廷钰道:“英兵不愿就抚,奈何?”琦善道:“我已着鲍鹏前去相商,谅无不成。明后日便可没事,老兄不必过虑!”廷钰道:“大帅不要过信鲍鹏,鲍鹏前曾私贩烟土,犯过罪案,倘再被他通洋舞弊,恐怕祸患不浅。”琦善闭着目,只是摇头。廷钰下泪道:“虎门系粤东门户,虎门一失,省城万不能保。廷钰等死不足惜,大帅恐亦未便。”说到这一句,琦善方张目道:“据你说来,是必要添兵的。现调兵两百名,给你带去,可好么?”廷钰道:“两百名不够分布。”琦善道:“再添三百,凑成五百,想总够了。”(好像买卖人论价,可笑之至。)廷钰方起身告辞,琦善又道:“老兄带了五百兵出去,只可黑夜中潜渡。若被英人得知,责我添兵,那时万不肯就抚了。”廷钰又气又笑,告别出外,急赴虎门守威远炮台去了。
     琦善正遣发廷钰出署,见鲍鹏进来,好像得了宝贝,忙问:“抚议如何?”鲍鹏答称:“义律必欲照约,方许退兵。”琦善道:“你如何今日才来?”鲍鹏道:“卑职前日奉命前去,义律只是不见。守候数日,方得见他,磋商许久,仍无成议。只是请大帅允准要约,非但把炮台归还,连定海亦即交付。”琦善道:“你再去与他商议,前六款中,烟价偿他若干,广州可以开放,香港亦可婉商,余事待后再谈。”鲍鹏去了一会,又回报:“义律已经首肯,请大帅出订和约。”琦善道:“话虽如此,但我尚未奏准,如何与他订约?”鲍鹏道:“可去订一草约,然后奏准未迟。”琦善从鲍鹏言,借查阅炮位为名,与义律会于莲花城,愿偿烟价七百万圆,并许开放广州,割让香港。义律亦许归还定海,乃沙角、大角两炮台。双方议定草约,琦善还署,即咨伊里布接收定海,一面即据义律来文,说出不得不抚情形,奏达清廷。
     道光帝未经大创,安肯遽允?即命御前大臣弈山为靖逆将军,提督杨芳、尚书隆文为参赞大臣,赴粤剿办。并降旨道:
     览奏,曷胜愤懑!不料琦善怯懦无能,一至于此!该夷两次在浙江、粤东肆逆,攻占县城炮台,伤我镇将大员,荼毒生民,惊扰郡邑,大逆不道,复载难容!无论缴还定海,献出炮台之语,不足深信。即使真能退地,亦只复我疆土,其被戕之官兵,罹害之民人,切齿同仇,神人共愤。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讨而示国威?弈山、隆文,兼程前进,迅即驰赴广东,整我兵旅,歼兹丑类!务将首从各犯,通夷汉『奸』,槛送京师,尽法处治。至琦善身膺重寄,不能声明大义,拒绝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且屡奉谕旨,不准收受夷书,胆敢附折呈递,代为恳求,是何居心?且据称同城之将军、都统、巡抚、学政,及司道府县,均经会商,何以折内阿精阿、怡良等,并未会衔?所奏显有不实,琦善着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仍交部严加议处。钦此。
     琦善接旨,不由得身子发抖。又闻伊里布亦奉饬回任,料知朝廷变了和议,将来如何答复英人?惶急了数天,忽又接到京中家报,说是家产都要籍没了,心中一急,昏晕倒地,不省人事。(家不可忘,国恰可卖。)正是:
     内家而外国,义本同休戚;
     误国即误家,身败名亦裂。
     未知琦善『性』命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焚烟之举,虽未免过激,然使省省有林、邓,则善战善守,英何能为?且但患畏葸,不患孟浪,本出自宣宗之口,林、邓两公,不过奉上而为之耳。何物穆彰阿,敢行炀蔽,妨贤病国,纵敌殃民,弛一日之大防,酿百年之遗毒,不知者谓鸦片之祸,起自林文忠,其知者则固谓在彼不在此也。琦善『奸』党,内穆外伊,隳车实,长寇仇,莫此为甚,读此回,令人惋惜,又令人愤激。虽本事实之不平,亦由抑扬之得体。
    喜欢。
  

第52章 林制军慷慨视师琦中堂昏庸误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