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染了痘症,没有什么厉害,况且年未弱冠,血气方刚,也不至禁受不起,大家不过循例请安,断不料变生意外,孰知帝疾竟至大渐,到十二月初五日,崩于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飞调李鸿章淮军入都,自己与慈安太后,同御养心殿,立传亲王弈讠宗,恭亲王弈,孚郡王亦讠惠,惠郡王弈详,贝勒载治、载,一等公弈谟,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军机大臣宝、沈桂芬、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崇纶、魁龄、荣禄、明善、桂宝、文锡,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龠禾、王庆祺,南书房行走黄钰、潘祖荫、孙贻经、徐甫阝、张家骧等入见。亲王以下,尚未悉皇帝宾天情事,但见宫门内外,侍卫森列,宫中一带,又是排满太监,布置严密,大异往日状态,不禁个个惊讶。行至养心殿内,两宫太后已对面坐定,略带愁惨面『色』。王大臣等不暇细想,各接班次请安,跪聆慈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慈禧后先开口道:“皇上病势,看来要不起了,闻皇后虽已有孕,不知是男是女,亦不知何日诞生,应预先议立皇嗣,免得临时局促。”诸王大臣叩头道:“皇上春秋鼎盛,即有不豫,自能渐渐康泰,皇嗣一节,似可缓议。”慈禧后道:“我也不妨实告,皇帝今日,已宴驾了。”这语一传,王大臣等,哭又不好,不哭又不好,有几个忍不住泪,似乎要垂下来形状。(其实都是做作,但此时倒也为难。)慈禧后道:“此处非哭临地方,须速决嗣主为要。”诸王大臣不敢发议,只有恭亲王弈,仗着老成,便抗言道:“皇后诞生之期,想亦不远,不如秘不发丧。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未迟。”慈禧后大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何能长守秘密?一经发觉,恐转要动摇国本了。”军机大臣李鸿藻,弘德殿行走徐桐,南书房行走潘祖荫,都碰头道:“太后明见,臣等不胜钦佩。”慈安太后也『插』口道:“据我意见,恭亲王的儿子,可以入承大统。”恭亲王闻言,连称不敢,随奏道:“按照承袭次序,应立溥伦为大行皇帝嗣子。”慈禧后又不以为然,便道:“溥伦族系,究竟太远,不应嗣立。”原来溥伦系过继宣宗长子弈讠惠,血统上稍差一层,所以被慈禧后驳去。恭亲王尚要启奏,慈禧后毕竟机警,便对慈安后道:“据我看来,醇王弈子载氵恬可以继立,应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恭亲王心中,很不赞成,(连我也不赞成,无怪恭亲王。)即向弈道:“立长一层,好全然不顾么?”(不特立长而已,且置大行皇帝于何地?)弈便叩头力辞,慈禧后道:“可由王大臣投票为定。”慈安太后没有异言,当由慈禧后命众人起立,记名投票,投讫发阅,只醇王等投溥伦,有三人投恭王子,其余皆如慈禧意,投醇亲王子,于是大位遂决。(不必运动,而众大臣多投醇王子,慈禧之权力可知。)
看官!你道慈禧太后,何故定要立醇王子?第一层意思,是立了溥字辈为嗣,便是入继同治帝,同治帝有了嗣子,同治后将尊为太后,自己反退处无权,因此决意不愿;第二层意思,醇王福晋,便是慈禧后的妹子,慈禧入宫,作为媒妁,她想亲上加亲,必无他虞。兼且醇王子年仅四龄,不能亲政,自己可以重执大权,所以不顾公论,独断独行。众大臣竭力逢迎,才成了这样局面。这时候已当夜间九点钟,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天气极冷,慈禧后即派兵一队,往西城醇王邸中,迎载氵恬入宫,又派恭亲王留守东暖阁。(不是亲他,实是防他。)宫内外统用禁旅严卫,督队的便是步军统领荣禄。随即颁布遗诏道:
朕蒙皇考文宗显皇帝复育隆恩,付畀神器,冲龄践祚,仰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宵旰忧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政,仰惟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自维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十余年来,禀承懿训,勤求上理,虽幸官军所至,粤捻各逆,次第削平,滇黔关陇,苗匪回匪,分别剿抚,俱臻安靖。而兵燹之余,吾民创痍未复,每一念及,寤寐难安。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蠲请赈,无不立沛恩施。深宫兢惕之怀,当为中外臣民所共见。朕体气素强,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护,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顾念统绪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醇亲王之子载氵恬,(此二字贴黄)着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钦承付托。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忧勤惕厉,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基。并孝养两宫皇太后,仰慰慈怀,兼愿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郅隆之治,则朕怀藉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同治帝崩,年只十有九岁。新帝载氵恬,入嗣文宗,尊谥同治帝为穆宗,封皇后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改元光绪,即以明年为光绪元年,是谓德宗。当下诸王大臣,希旨承颜,奏请两宫皇太后重行训政。慈安太后颇觉讨厌,并不免有三分伤感,独慈禧太后,因同治帝不肯顺从,时常怀恨,此时重出训政,颇慰初念,倒也没甚悲痛。所最伤心的,莫如同治皇后,入正中宫,只有两年,突遭大丧,折鸾离凤,已是可惨;还有慈禧太后,对着他很不满意。这番立嗣,非但不令她预闻,而且口口声声,骂他狐媚子,他哭的凄惨一点,越发触动慈禧太后恶感。戟指骂道:“狐媚子!你媚死我儿子,一心思想做皇太后!哼哼!像你这种人,想做太后,除非海枯石烂,方轮到你身上。”这番言语,已是令人难堪。嗣复下了一道懿旨,内称大行皇帝无嗣,俟嗣皇帝后生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子,(牵强得很。)这正是断绝皇后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嗣皇改元,两宫训政,盈廷庆贺,热闹得很。只同治后独坐深宫,凄凉万状,暗想腹中怀妊,未识男女,即使生男,亦属无益,索『性』图个自尽,还是完名全节。主意已定,只望见父一面,与他诀别。巧值宫内赐宴,承恩公崇绮亦在其内,宴毕,顺道入视。父女相持大哭,到临别的时光,皇后只说了一声:“儿本薄命,望父亲不必记念。”(阅者不忍卒读。)次晨,宫内即传出皇后凶信,(这般下场,何如民家?)满廷臣工,很是惊异,大臣不言,小臣却忍耐不住,呈上谏章,第一个是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奏道:
窃惟立继之大权,『操』之君上,非臣下所得妄预。若事已完善,而理当稍为变通者,又非臣下所可缄默也。大行皇帝,冲龄御极,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励治,十有三载,天下底定,海内臣民,方得享太平之福。讠巨意大行皇帝,皇嗣未举,一旦龙驭上宾?凡食『毛』践土者,莫不吁天呼地。幸赖两宫太后,坤维正位,择继咸宜,以我皇上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并钦奉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仰见两宫皇太后宸衷经营,承家原为承国,圣算悠远,立子即是立孙。不惟大行皇帝得有皇子,即大行皇帝统绪,亦得相承勿替。计之万全,无过于此。惟是奴才尝读宋史,不能无感焉。宋太后遵杜太后之命,传弟而不传子,厥后太宗偶因赵普一言,传子竟未传侄,是废母后成命,遂起无穷驳斥。使当日后以诏命铸成铁券,如九鼎泰山,万无转移之理,赵普安得一言间之?然则立继大计,成于一时,尤贵定于一代。况我朝仁让开基,家风未远,圣圣相承,夫复何虑。我皇上将来生有皇子,自必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接承统绪,第恐事久年湮,或有以普言引用,岂不负两宫太后贻厥孙谋之至意?奴才受恩深重,不敢不言,请饬下王公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颁立铁券,用作弈世良谟。谨奏。
这篇奏牍,言人所不敢言,满员以内,好算得庸中佼佼,铁中铮铮了。偏偏懿旨说他冒昧渎陈,殊甚诧异,着即申饬。于是王公以下,乐得做了仗马寒蝉,那个还敢多嘴。同治帝的丧礼,还算照着旧制,勉强敷衍,同治后的丧礼,简直是草草了事,不过加了孝哲二字的谥法,掩饰人间耳目。光绪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于惠陵,大小臣工,照例扈送。有一个小小京官,满腔不平,欲言不可,不言又不忍,他竟抱了尸谏的意见,殉义于惠陵附近的马神桥,上了一本遗折,比广安所奏,尤为痛切。正是:
右道犹存,臣心不死;效节史鱼,直哉如矢!
未知折中有何言谕,尸谏的究是何人,且待下回再叙。
同治帝之崩,相传为游『荡』所致,天花之毒,明系饰言,作者固非诬毁。但慈禧后为同治帝生母,不应以帝稍忤颜,遂成嫌隙,寻常民家,母子不和,犹关家计,况帝室乎?且纵帝游『荡』,酿成『淫』毒,得疾以后,又不慎重爱护,以致深沉不起。母子之间,殊不能无遗憾焉。若光绪帝之立,种种原因,备见书中,无非为慈禧一人私意。嘉顺皇后,由此自尽,“昭阳从古谁身殉,彤史应居第一流。”我为嘉顺后哭,犹为嘉顺后幸,而慈禧手段之毒辣,于此益见。吕、武以后,应推此人。
喜欢。
第80章 因欢成病忽报弥留以弟继兄旁延统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