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八章 为了猪肉[2/2页]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上沧州猪,得有四百万亩地种豆麦,还得亩产四石左右。所以实际上,得有一百万亩地的余量,五百万亩地,种豆麦。”
     听上去很多,但摊到“忠义社”成员家中,反倒是没多少。再比如像张德治下,沔州筑坝拦截出来的水库一侧,就是新增的二十万亩地,第二年就能有收成。还有白师兄治下的黄陂县,新增的梯田两年累积有六十几万亩,只是有的地还荒着,缺水少井,想要经营,还得有个一年半载。
     “忠义社”配合华润号,加上朝廷为了账面好看,可以是联合行动,调动了荆襄一带的资源,才有了这样的成果。
     在此之前“围圩造田”,度之慢,地方官吏的低效态度,别张德瞧不上,连一向纵容的李皇帝,都了几次脾气。
     太子南下东巡,做一回淮南道黜置大使,也是有这个背景在。
     当然后来事情没按照皇帝的想象走,暖男这个心大的笨蛋,居然大摇大摆地推广新技术,还压根不怕别人捧他。
     后来么,暖男就成了为数不多老子在位自己在外面浪的储君,回家是错,不回家还是错,总之就是自己作的死,含着泪也要作完。
     好不容易回了家,正常人心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结果皇帝爸爸召见之后,就随便问了问风土人情,完了就把储君儿子扔东宫自己数蚂蚁去。
     简直了。
     要不做事得走心呢。
     老张的沔州地盘,想要调控豆麦产量根本不可能。再了,以前大家不爱吃麦饭,觉得麦子低贱麦子难吃,可现在研磨技术上去了。别馒头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奶油蛋糕都有了啊!
     现在想要靠低价收购麦子,还真不那么容易。
     所以这事儿,就摆在了“忠义社”伙伴们的眼门前。现在养猪,配合土霉素,成活率高,生猪存栏量大大增加。可问题来了,一头猪差不离一年要消耗粮食五千多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豆粕又不是天上掉的,还是得从地里捡。
     可这年头,穷困地方种豆子那真是为了吃,还有就是豆子税赋稍微可以接受。河东农民被逼着种麻之前,那真是从吃饭到出恭,连环屁不绝于耳。
     照理,问农采买豆麦,也能解决问题,可惜因为糟糕的物流,一头骡子背两百斤豆子到沧州,兴许要吃掉五六十斤……
     这狗屁买卖谁还做?
     所以在板轨、水泥弛道扩建之前,“忠义社”为了养猪,也早就定下了基调。我们的养猪场盖到哪里,哪里就是豆麦商品粮基地!
     竟陵县现在养了猪,那就得豆麦轮着来。
     依托汉水,怎么也得保证都人民群众吃上一口放心猪肉,啃上一嘴放心猪蹄。
     这可是政绩,虽然农业时代的gdp没有卵用,但像猪肉这种物美价廉还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农副产品gdp,在这个年头,的的确确算是优质考绩。
     “我听,今年吏部考选,却有侧重地方农政。”
     老李是立志要做好养猪县令的,如果今年的养猪业gdp不能打动上官,那只能明一件事情:他需要把养猪业gdp翻一番。
     “你知道豳州人回京述职了吧。”
     “甚么意思?”
     李德胜有疑惑,豳州人是侯君集那牲口,他回京不回京,和他有屁个关系。
     却见老张笑的相当猥琐:“嘿嘿,要是我告诉你,那厮明年就要专任吏部尚书呢?”
     “咳咳、咳咳咳咳咳……”
     一颗板栗,就像是一根断了的意大利面,把老李给呛了。
    喜欢。
  

第二十八章 为了猪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