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5章 天才悖论,适应还是改变,存在就是合理[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强调人类具有至少八种不同类型的智能: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内省、人际、自然观察等。他的理论挑战了传统IQ的单一智力观,得到了广泛重视。
      ?
      四、什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吗?
      你提出一个富有生物学哲学色彩的观点:“智力就是生物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个观点可以追溯到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进化心理学认为,智力是物种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发展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认知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智力的根本目的就是“适应”。
      但在现代社会中,环境已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而是高度复杂、抽象、制度化的社会环境。这意味着,“智力”必须同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适应能力:
      1.
      制度适应:遵守法律、理解规则、进入职场。
      2.
      文化适应:理解社会期待,接受主流价值观。
      3.
      人际适应:与他人合作、沟通、建立情感连接。
      4.
      心理调节:面对失败和压力时的恢复力。
      因此,从进化心理学或社会生态学的视角看,“智力”应该被理解为适应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解数学题的能力。
      ?
      五、经济学视角:理性人假设是否忽视了“适应性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homo
      eicus)被假定为完全理性、信息完全、能够做最优决策的个体。但行为经济学(由赫伯特·西蒙、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人推动)逐渐打破了这种理性人假设。
      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指出个体在做决策时受限于认知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适应性智力”指的是个体如何在有限时间和信息条件下做出可行决策。这种能力,正是许多IQ高但不擅社交的人所缺乏的。他们可能可以解决复杂问题,但在模糊、不确定、需要情境判断的现实世界中却举步维艰。
      ?
      六、结论与开放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揭示出我们对“智力”这一概念理解的局限性。从心理学、进化论、行为经济学等多个视角看:
      ?
      智商高≠社会适应强;
      ?
      “天才”定义必须是多维的,而非单一智力分数;
      ?
      IQ测试有其历史局限与测量偏差;
      ?
      真正的“智力”可能是一种高度整合的“适应性能力”;
      ?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一种复合型智力结构。
      最终我们可能要回到达尔文说的一句话:
      “不是最强的物种存活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第715章 天才悖论,适应还是改变,存在就是合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