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9章 小人物是不是不该有梦想[2/2页]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你可能会走向虚伪、夸张、掩饰和自卑;
      而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我如何贡献社会”,哪怕再卑微,你也能活出光芒。
      ?
      三、经济学角度:命运与社会结构的博弈
      你提到的现实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没有背景的人,如何改变命运?
      1.
      社会结构不平等:贫困真的能锻炼人吗?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成功学会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实经济学告诉我们——贫困往往是剥夺性的,而非激励性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Capability
      Poverty)的概念:
      贫困不仅仅是缺钱,更是缺选择,缺机会,缺教育,缺社会资本。
      换句话说:贫穷不是磨练,而是枷锁。
      ——司马迁能完成《史记》,是因为他掌握了知识的门槛,虽然遭受宫刑,但有智识;
      ——曹雪芹完成《红楼梦》,靠的是血脉中对贵族文化的理解;
      ——鲁迅能写出阿Q,是因为他经历了东洋启蒙和五四精神洗礼。
      贫困不是英雄的催化剂,而是英雄必须克服的负担。
      2.
      “天命”不过是对极端个体努力的浪漫化
      你提到“是否你就是天命之人”,这是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设问。但经济学会冷静地说:
      机会从来不平均,而命运从来不公平。
      ——不公平是常态,幸运是偶然。
      而“打不死的小强”之所以伟大,恰恰是因为他在不公平中依然愿意战斗。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非对称机会博弈”:弱势者不应该“理性退出”,但很多时候,他们必须通过“非理性行为”(自我牺牲、理想主义、反抗)来突破结构性的压制。
      而这些反抗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鲁迅的呐喊、阿德勒的勇气、凯恩斯对经济干预的主张,都是如此。
      ?
      四、总结:不被理解的抗争,才是最强的希望
      你的这段话其实是一种“底层之问”,也是一种“英雄之问”:
      ?
      我们是否只能顺从命运,还是能打破不公?
      ?
      我们是否只能在体制中沉沦,还是能在绝境中微笑?
      ?
      我们是否只能接受现实,还是能用一生对抗误解与失败?
      经济学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它可以告诉你:
      ?
      改变命运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
      社会结构不公平,但个体努力有机会创造外部性;
      ?
      希望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理性偏执”,一种推动公共品生产的稀有资源。
      就像你说的:
      “悲中求喜,苦中作乐,让人笑声中夹杂泪光。”
      那不是妥协,而是最有力量的抵抗。那是**“在生活面前流泪的人,依然不放弃讲一个好笑故事”**的英雄主义。

第729章 小人物是不是不该有梦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