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652 章 清廷春秋[2/2页]

吃饭穿衣 樱井木木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皇帝福临和摄政王多尔衮说得都没有错,但福临毕竟是小孩子,对军国大事不甚了了,只挂念儿女情长。
      诛杀了豪格等人的全家,可以让那些家眷在朝廷控制中的将领和大臣们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为大清效力,并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妄图背弃大清,投降敌人,那么就必须付出全家被杀的惨痛代价!
      福临的泪水,博得了许多旗人和汉人大臣的同情,最少他们都觉得这个皇帝是“极具爱心和宽仁慈和的”。
      如果这个少年日后亲了政,最少不是个暴君,是个值得信赖和拥戴的君王。
      多尔衮的绝情,让很多人对多尔衮又畏惧并提防了三分之后,也看到了多尔衮“治国”的刚正风范。
      此时大清的处境越来越不好,丢掉了四川没什么,重要的是汉人对革命军越来越拥护,对大清越来越抵触甚至是反感。
      如果朝廷不动用一些雷霆手段,许多的“图谋不轨”之人,还不纷纷遗弃了大清阵营,投靠到了革命军那里去?
      大清入关,最初时并没有夺取汉人天下的意思,他们的旗人实在是太少,汉人每人一口吐沫就可以将他们淹死。
      入关之后,尤其是跟李自成的大顺作战过程中,旗人发现自己战力如此“爆表”,逐渐萌生了赖在中原不走的心思,因为他们发现汉人这里好像没人能够赶他们离开北京回到辽东去。
      等到消除了大顺,基本上掌控了江北诸镇后,大清发现汉人如此懦弱可欺,便下定了留在北京的决心。
      渡江俘虏了弘光皇帝后,大清的兵将可以在华夏大地上为所欲为,这让大清感觉一统天下易如反掌。
      于是,剃发令就应运而生。
      随着剃发令的颁布,汉人那边突然出现了反清浪潮,让大清的兵将去路被堵截、阻挠,大清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统天下的艰难。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惨案的发生,让大清感受到了曾经懦弱的汉人发起狠来是多么的可怕,大清放缓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因为大清必须学着先人的做法,将“既得”江山进行稳固,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那会撑死了自己。
      放缓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其实跟革命军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不是革命军的存在,大清一统天下的伟业说不定已经到了“收官”阶段。
      革命军在陇右一带的异军突起,对大清的侧翼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如果不解决掉革命军,等到大清一统了江南各地后,革命军就会抄了自己的后路。
      如果说江南的伪明势力羁绊的是大清的手足,革命军就像抵在大清胸腹的一把利剑。
      手足受到羁绊大不了走路慢一些,不除掉抵在胸腹的一把利剑,会让自己没了性命!
      于是,大清几乎“倾全国之力”打造了两支王牌军队分两路去征讨革命军。
      谁知道,真正跟革命军交手之后,大清发现自己之前对革命军的误判实在是太大了。
      当此时的革命军,不“征讨”大清,就已经是大清的万幸了,大清还妄想着去征讨革命军,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纵然清军在宁夏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让大清“举国欢庆”,可大清的核心人员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尤其是当他们见识到了革命军使用的枪炮后,他们吃惊地意识到自己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完全是出于侥幸,而这个侥幸的根源就在马骏飞。
      跟《革命之火》上宣扬的一样,大清入关之后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靠的基本上都不是旗人,而是投靠旗人的汉人。

第 652 章 清廷春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