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跟着革命军究竟能过上什么样的好日子,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世间流传的都是传说。
到了清军阵营,最起码有了饱饭吃,有了厚实的衣服穿,这样的日子对赤贫线上挣扎的穷苦人已经是梦寐以求的了,因此他们甘愿投身清军阵营,拿起武器向自己的同胞开刀。
随着土改工作的开展,穷苦人不但得到了房子和土地,而且还从主持土改的革命军那里获得了可以救命的粮食。虽然分到手的这些粮食远不足以让他们吃到来年收获季节,但是最少眼下不用再为饥饿发愁了。
土改后,革命军一再承诺,只要大同一带有革命军在,大同不被清军夺过去,分到百姓们手中的房屋和土地就是他们的家产。
为了守住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已经土改了的百姓们就必须听命于革命军,团结在革命军周围,共同对付清军,不让清军把分到家中的土地夺走。
第一次攻城试探战,让阿济格看到了攻破大同城的希望。
因为阿济格根本没有想到新招募而来的那些青壮就具备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两千人拼到后来只剩五百人,没有下达撤退命令前,这些人仍然前赴后继地攻击大同城。
第一次原没有打算攻入大同城,因为阿济格弄不明白大同城到底有多少革命军,更不知道来到大同城的革命军到底有没有枪炮。
通过大半天的战斗,确认大同城的革命军没有火器之后,阿济格笑了。
第一次攻城前,阿济格招募到了三四千名青壮。
那些青壮进入军营有了饱饭吃以及有了厚衣服穿之后,都对军营的生活甚为留恋,有点赶都赶不走的意思。
刚开始时,清军阵营募兵,确实用了些强制手段。
当招募来的青壮吃得饱、穿得暖后,前来应征的青壮便一下子多了起来。
这些年的战争,阿济格明白一个道理。
汉人有头有脸的人归顺大清,那是因为他们不但怕死,而且还不愿意放弃既有的富贵生活。
汉人中地位低的人甘愿归顺大清,为大清卖命,除了他们同样怕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跟以前相比日子过得稍好了一些。
清廷入关后对汉人百姓肆意杀戮,但对汉军绿营兵可谓是照顾周到,这也是汉军绿营兵作战能力很强的重要原因。
且不说大明怎样,李自成的大顺打着“义军”的旗号,多年来用各种手段“积攒”了约八亿两白银,顺营的兵丁却很难得到一个铜子儿。
顺营兵本以为李自成攻入北京,取代了大明之后,就会将多年“亏欠”的饷银补足,谁知道李自成只顾自己捞银,全然不顾普通士卒。
这样一来,顺营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跟顺营不同的是,清军最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给士卒们断饷,顶多只是克扣一部分的军饷而已。
连普通士兵都能拿到饷银,这样的队伍不是更值得信赖和效忠吗?
如果满清没有给汉军绿营兵一些好处,而是逼迫着他们拿起刀枪听命于满清,汉军绿营兵不奋起反抗已经非常不错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可言?
不给普通士兵断饷,其实是早期的后金时代就形成的规矩。
那时候,后金没有什么成型的饷银制度,更没有充足的财富,所谓的饷银就是到汉人聚居区来掠夺得到的财物。
掠夺所得,会比较公正地进行分配,故而让旗人把所有的战争都看作了发财致富的手段,他们的战斗力就自然非常高涨。
入关以来,清廷完善了饷银制度,不管有没有掠夺到东西,都为士兵们发放饷银,这也是清兵能够战胜大明、大顺和大西的原因。
第 674 章 罢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