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帮手吗?
杀人杀得人心离散时,不用革命军来打,大清构建的大厦就会自己坍塌。
当年的崇祯,不就是因为动辄杀人,导致人心离散?
最起码,清廷此时已经看到了这种迹象。
之前,为了笼络民心,留住人才,清廷效仿革命军将土地分给了无田之人。这个原本是笼络人心的最好国策,可到了下面去执行时就完全变了味。
旗人官员们将所圈的地是拿出了一部分“贡献”给国家,让国家来分给穷苦人,可那些土地不但都是贫瘠的旱地,而且还少得可怜。
向上面报数据时,他们将贡献出的贫瘠土地说成是自己留的,将自己留的部分说成是分给穷苦人的。
这样一来,穷苦人是可以随意地到那些大面积的肥沃土地上去耕种劳作,表面上的假象是穷苦人在收拾自己的田地,其实他们还摆脱不了佃户的角色,是在给地主种地。
地主已经行善心分给了穷苦人一部分地,穷苦人到地主的肥沃土地上干活就是为了报恩,报恩是不需要报酬的,是免费劳动的。
而分给穷苦人的贫瘠土地,照样是要交租子的,而且份额还不低,并且还是逐年上涨。
虽然大清各地做法有些差别,但大同小异,这也是大量百姓都背井离乡,涌入到革命区的原因。
姬国卿前世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大明崇祯年间中国大概有人口八千万左右,来到这个时代通过打听、推算,也得出天下百姓大概有八千到九千万的数据。
其实,当下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么多人。
一来,姬国卿掌握的革命区目前一共有人口约四千万只是个估算数据,非常的不准确。
其实,革命区此时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四千五百万,其中近三千万都是“外地”涌入革命区的“难民”。
在革命区之外,包括满清的辽东在内,时下还剩的人口不到两千万。
两广地区的永历朝廷就不说了,他们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年时间的相对和平,境内没有大的战事,让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这就是“永历中兴”的太平盛世。
他们“境内”的人少了,同样的粮食就显得非常充足,他们只会沉湎于“国富民安”中。哪里理会得像乞丐一样的穷苦人都涌进了革命区,这其实就是一种人心的离散?
满清北京朝廷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看到了人口不断流失的严重后果。
本来江北地区多少年来天灾人祸不断,总的人口就不及江南,大约是江南的三分之一。
此时,由于前往革命区比江南更为方便,仅有江南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又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流向了革命区,江北地区的人口就显得非常稀少,只有江南的十分之一了。
姬国卿或者说革命军不知道当前清廷所控制的地盘和永历朝廷所控制的地盘上究竟有多少人。永历朝廷浑浑噩噩的,同样不知道他们“境内”有多少人。
但是,满清清楚他们掌控的地区,江北包括辽东当前来说一共有人口约五百万,江南“控制区”大约有人口八百万。如果将辽东的百余万人口减去的话,江北诸省实际的人口只有三百余万左右。
江北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偌大的地盘上只生活着三百余万人,场景是不是显得非常的荒凉凄怆?
同样多的粮食,人口减少了,是不是就显得粮食非常充足?
永历朝廷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乐在其中、自以为是。
清廷还算比较清醒,他们的粮食充足了,他们没有感到欢喜,他们反而感到了粮食充足背后的隐忧——没有人吃粮食了,粮食当然充足!
第 703 章 人少粮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