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可如今来看革命军,他们拥有了今天的这个局面,跟战争的关系好像并不大。
如果让清廷来做比较的话,《革命之火》对清廷的伤害,远远超过革命军通过战胜清军对清廷的伤害!
连续几年不间断的发行《革命之火》,清廷根本无法杜绝和制止辖下百姓对《革命之火》的喜爱。
是《革命之火》的不停宣传,瓦解了清廷的凝聚力,不动一刀一枪就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大胜。
原本,革命区所在的地区顶多有人口两千万,此时革命区达到了四千五百万。
原本,清廷掌控的地区有人口超过三千万,此时仅剩一千万多一些。
清廷本想通过血腥的杀戮和镇压手段严防死守不让人口流失到革命区,谁知道越是杀戮和镇压,就越是增加了百姓流向革命军的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革命之火》还时不时地煽风点火。
《革命之火》称,在革命区的修路工地上,不但每个人都有饱饭吃,而且隔三差五的还能吃到肉,更重要的是每个月还有最少一两华银的工资。
为了增加可信度,《革命之火》上不断地列举各种例子,某甲以前怎么怎么苦,到了革命区之后不但家中有了田地,到工地上干活后天天吃的饭都是难以想象的好,一辈子都没有享用过。一个月下来,领到了一两三元的工资,可以购买一百三十斤白米或麦子、可以买三斤八两肉、可以买三丈细棉布……
某乙,工地的负责人,暗中克扣了工资,被调查出来后不但受到了双倍的处罚,而且还判处三年的劳动改造徒刑……
某丙,在工地上干活时不小心受了伤,导致双腿折断,工地负责人不但全部负担了疗养金,而且还一次性补偿了二百两华银的抚恤金……
某丁,由于之前是铁匠,并且精通制锁和机簧,到了革命区后很快被提拔进入到了华夏科研中心,每个月的工资最少是五两华银……
有名有姓的案例,不得不让人深信不疑。
另外,革命区传递书信的速度是极快的和精准的。
前往革命区后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好日子的人,很多都为留在家乡的亲友们写信,劝他们赶快到革命区来。
亲友寄回的书信,那是根本不用怀疑的。
革命区的日子过得那么好,谁还不愿到革命区去?
更让人心动的是,近期《革命之火》中提到了田生兰和梁嘉宾携带家眷到兰州的事,而且描述得非常详尽。
绝大多数的百姓不知道田生兰和梁嘉宾是谁,但清廷的权贵和富人对田生兰和梁嘉宾就比较熟悉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去评价,田生兰和梁嘉宾都不是穷苦人。
这两个人不但不能说是穷苦人,他们这些年跟革命区姬家做买卖,积累的财富堪称是富可敌国的。
这么富有的人都不想留在大清,而是迫不及待地去了革命区,是不是说明革命区具备着极大的吸引力?
在宁夏的清军,除了祖大寿等少数人之外,连第二号人物刘良臣都捎信让他的家眷偷偷去了革命区。
革命军此时虽然没有进入宁夏跟祖大寿作战,其实是祖大寿此时已经被刘良臣等人架空并“看护”了起来。
刘良臣等跟革命军“眉来眼去”,很快就是宣布背叛大清投降革命军。
这样的话,革命军还用进入宁夏跟刘良臣等人作战吗?
这些年来,革命军之所以有今天,《革命之火》起到的作用能占到六成,剩下的四成才是革命军的作战以及其他的各种手段。
第 704 章 宣传的力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