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子,什么时候会的?”
“这我哪知道呀,别看我,我也不知道。”
赵昊焕看到苏神也不知道,开口道:
“能掌握这门技术的话,那估计这个比赛有的看了。”
“阿正可是前程一直挺厉害的,现在有了这一门技术,我估计他前面的速度,恐怕已经能和破10的阿业比比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
“拿下两枚奖牌,还真不是没可能啊。”
当然,赵昊焕很快就知道自己还是想的简单了。
当然他这个简单。
和你想的那个简单,可能有点不一样。
嘭————————
比赛开始。
枪响瞬间,布雷西的双脚同时向斜后方蹬地,左脚蹬地方向偏左,右脚偏右,形成“剪刀状”的发力角度,这种方式能让他的蹬地反作用力覆盖更大范围,身体向前的同时保持稳定。他的手臂摆动幅度极大,启动时左手直接摆到腰际,右手向后伸展,形成“大摆臂”模式,带动上半身快速向前。
他属于“中步幅中频率”的均衡启动,这种模式虽然没有极致的爆发力,但胜在稳定,适合后程耐力突出的选手。
现场数据显示,布雷西启动时的地面反作用力达到了自身体重的2.8倍,这是八人中最高的,可见他的腿部力量有多恐怖。
这也是典型美式风格。
身体素质一览无余。
奥古诺德的双脚同时发力,蹬地时膝盖几乎完全伸直,身体像青蛙跳跃一样向前弹出,这是他标志性的“蛙跳式启动”。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蹬离起跑器的瞬间,身体腾空高度达到8厘米,比卡特高出3厘米,虽然腾空时间多了0.01秒,但蹬地的反作用力让他的初速度不错,就是这种“大步低频”的模式,前面速度出不来。
起码在世界最高舞台上。
不够。
不过最多人关注的还是卡特这边。
他才是这一次比赛,最大的牌。
9.70 俱乐部。
牙买加起跑机器。
不管哪一个。
都让他享负盛名。
他也本应该拿下这场比赛的冠军。
而且你看他半决赛的状态就知道。
6秒50还可以小放水,根本就是没竭尽全力。
结果他一启动。
我去。
速度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提上来???
这一幕如果你看卡特的比赛看的比较多。
你就知道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也不是说很少很少见。
比如说08年的接力,他的启动第1棒就是因为这个启动失误。
导致整个活动过程都没有续上。
否则那一年牙买加就要出超级成绩。
如果从他的动作上来分析,多数短跑选手采用全掌撑地姿势,是因为手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支撑反作用力越均匀,能分散手腕、肘关节的瞬间受力。而卡特的“钳状”姿势仅靠拇指与食指扣住跑道,其余三指轻贴地面,虽然减少了0.02秒的手部发力延迟,但手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40%。
根据生物力学计算,当发令枪响后,手部撑起时的瞬时压力会全部集中在拇指与食指的指关节处,长期训练下,这两个部位的关节囊反复受到挤压,容易形成慢性劳损。
更关键的是,这种支撑方式对地面平整度的要求极高,一旦跑道表面有细微凸起或颗粒松动,“钳状”扣合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手部发力的方向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上半身的平衡。
那因为支撑的问题又会引起“单侧先动”的发力失衡隐患。
卡特左手先于右手0.03秒撑起的“单侧先动”模式,看似能形成高效的发力链条,实则打破了身体的左右平衡。
人体在启动时,需要左右两侧的肌肉群协同发力,才能保证躯干的稳定。当左手率先撑起时,左肩会产生一个向上的牵引力,为了抵消这个力量,右髋必须强行向前顶出,这会导致右侧腰腹肌肉和髋关节韧带处于过度拉伸状态。长期如此,右侧的臀中肌和髂胫束会比左侧更紧张,形成“单侧代偿”。
在高强度比赛中,一旦右侧肌肉的爆发力未能达到预期,或者左侧手部发力的时机出现细微偏差,左右两侧的力量失衡就会被放大,进而影响下肢的蹬地方向。
就卡特自己的感觉就是——
发令枪响的刹那,左手先撑起的动作慢了半拍,指节扣住跑道时,没像往常那样传来扎实的反作用力。
反倒像触到了一团软棉。
右髋顶出的力道跟着迟滞,右脚踝关节没能锁死110度,蹬地时钉鞋在塑胶上擦过一丝轻响,六颗鞋钉只抓住了五颗的力。
启动第一步,步幅缩小,步频下滑0.8,原本该如齿轮般咬合的发力链条,此刻像卡进了细沙。
糟了。
卡特自己也知道这一下不好。
应该是左肩抬升的力道慢了半拍,连带右髋顶出的时机滞后,右侧腰腹那片因常年单侧发力而略厚的肌肉,此刻没能及时绷紧,像被拉长的橡皮筋突然松了半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右脚踝关节试图锁定习惯的110度蹬地,却因右髋发力不足,角度不自觉变成115度……
这样启动第一步落地,步幅就比预期短了0.1米。
左脚尖恰好踩在那片密度偏低的塑胶上,钉齿陷得浅,脚掌不由自主微侧,身体重心跟着偏了一点。
原本的步频,硬生生慢了下来,“小步高频”的节奏像被卡了一下。
对于后程选手来说,启动不好都很致命,更不要说前程选手。
卡特自己都骂娘了。
法克鱿!
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来?
该死的上帝,你是一块大赛金牌都不准备给我吗?
我难道只配拥有接力金牌吗?
我连自己的一个单项荣誉都不配有吗?
回去我就给你十字架给砸了!
由于第一步的失误。
连锁反应开始。
第二步蹬地时,右手终于撑起,可左臂发力的偏差让右臂肘关节多弯了几分。
这就导致上半身前倾幅度不够,右腿蹬地时股四头肌没能及时跟上力道,膝盖抬起的高度比平时低了些许。
第三步落地,右脚跟腱泛起淡淡的酸胀——
前两步发力失衡让它被迫承受了额外的拉伸。
钉鞋踩在跑道接缝处,即便没有凸起,颗粒密度的变化还是让抓地时多了一丝滞涩。
步幅又缩了几厘米。
有眼尖的人一下就发现了。
卡特的启动不对劲。
在60米比赛里面可没有什么调整的机会。
就算是博尔特60米失误了都没戏了。
因为没有时间给他再调整。
唯一有可能的。
只有现在前程实力超越普通人太多了苏神。
卡特。
显然也不行。
这一下。
其实就已经宣判了他“死刑”。
当然也没什么可冤枉的呀。
自己的失误自己处理。
采取这样的做法会有这样做法的好处,那你也要承担它的风险。
至于他什么时候会出现。
那就不好说了。
反正上一世和这一世决赛都出现了这个问题。
卡特和大赛单项无缘。
现在看起来和大赛的金牌奖牌也无缘。
甚至这样来看,他连大赛的奖牌都无缘了。
毕竟最大热门出现了问题。
那别人没有不抓机会的事情。
开什么玩笑?
最大的热门出了问题,必须抓住机会啊。
如果能拿到金牌。
那简直是赚翻了。
属于是巨大的意外之喜。
赢麻。
在这种情况下。
有点类似于大邱博尔特直接出局。
当然他这里也没出局。
可是在这么短的距离,想要调整上来再追上去。
反正卡特是做不到。
我去。
夺冠头号热门就这么无了?
赵昊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卡特又不是什么新人菜鸟。
就这么没了吗?
还真是。
就这么没了。
这就是所谓的天上掉馅饼。
最强的人被ban了。
宛如去年的女子,200米最强的费利克斯,直接启动没多久就出局。
那这不算是天上掉馅饼吗?
现在就看。
馅饼已经在天上了。
掉下来的时候谁能接得稳。
接不住,你就只能拦着别人吃大餐。
不给你机会。
理查德·基尔蒂前10米,他刻意压低上体,背部与地面呈25度角,双臂摆动幅度极小,肘关节始终保持70度夹角,像被躯干“牵引”着小幅前后摆动,这是为了减少上肢多余动作消耗的能量,将全部力量集中在下肢蹬地。
落地时他的脚掌落点精准控制在身体重心正前方15厘米处,每一步都让身体顺势向前“滑”出,而非生硬地向下踩踏。
毕竟是原本时间线的冠军。
只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会突然杀出来。
15米后,基尔蒂开始逐步调整发力模式:蹬地时脚掌从“全前掌”过渡到“前掌外侧先触地”,利用足弓的弹性缓冲地面反作用力,再快速转化为向前的推进力。
同时上体以每秒5度的幅度缓慢抬起,核心肌群像钢索般紧绷,避免躯干晃动导致的力量分散,肩部始终保持水平,没有出现单侧倾斜。
25米至30米,他的双臂摆动终于放开,肘关节开合角度扩大到110度,但摆动轨迹严格限制在身体两侧30厘米范围内,避免横向摆动浪费动力。
此时他的蹬地已从“后蹬为主”转为“前蹬发力”,脚尖蹬离地面时会向前“蹭”出5厘米,将垂直方向的力量损耗降到最低,整个加速过程如同一辆逐渐提挡的赛车,每个阶段的力量输出都精准衔接。
理查德·基尔蒂,绝对是黑马。
卡特掉链子后。
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
前8米,奥古诺德的上体保持40度前倾,双臂以“直臂摆动”为主,肘关节角度保持160度,摆动轨迹接近直线,而非传统的弧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上肢的惯性带动身体向前,减少手臂摆动的能量消耗。落地时他的支撑腿会向外侧打开5度左右,形成“宽支撑”姿态,增强加速时的稳定性,避免因爆发力过强导致身体侧倾。
12米处,他的蹬地出现“二次发力”:支撑腿落地后,并非直接蹬伸,而是先让膝关节小幅弯曲,缓冲0.05秒后再快速蹬伸,形成“缓冲发力”的连贯动作。
这种技术能让肌肉在收缩前先进行预拉伸,提升爆发力输出。此时他的上体开始快速抬起,前倾角度以每秒8度的速度减小,核心肌群如铁板般紧绷,将下肢的力量牢牢锁住,避免出现“上体跟不上下肢”的脱节情况。
可惜。
他衔接还是不够给力。
蹬地重点从“大腿发力”转移到“小腿与脚踝协同”后,脚掌落地后快速滚动不够,从后掌过渡到前掌,再瞬间蹬离,前几下的推进力都没有好好集中在身体正前方。
这等于就加大了横向偏移。
马文·布雷西也觉得自己有机会。
前7米,他的上体保持50度前倾,双臂以“交叉摆动”为主,左臂向前摆动时右臂向后伸展,摆动轨迹与身体中线呈15度夹角。
这种技术的核心是利用上肢的交叉惯性,带动躯干产生小幅转动,增强向前的推进力。落地时他的支撑腿完全垂直于地面,支撑点在重心投影点后方5厘米处,形成“后支撑”姿态,为后续的蹬伸预留更大发力空间。
15米处,布雷西的上体开始“渐进式抬起”,前倾角度每秒减小6度,同时双臂摆动转为“平行摆动”,肘关节角度缩小到100度,摆动幅度降低,但频率提升。
此时他的蹬地出现“爆发力叠加”。
支撑腿蹬伸时,臀部肌肉先发力,再带动大腿、小腿依次收缩,形成“从下至上”的发力链条,避免单一肌肉过度疲劳。
落地时脚掌的缓冲时间缩短至0.08秒。
支撑与蹬伸的衔接速度提升20%。
25米至30米,布雷西的身体姿态已接近直立,双臂摆动稳定在“前后弧形”轨迹,手腕自然放松,没有刻意握拳。
他的蹬地重点转向“踝关节发力”,脚尖蹬离地面时踝关节充分背屈,将蹬地力量完全转化为向前的速度,而非向上的跳跃。
在镜头里面看就是一点的感觉,力量感十足。
牙买加的金马里·罗奇,也是难兄难弟。
他也和卡特一样,
第2201章 世界金牌!这枚金牌代表着未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