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8章 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2/2页]

四合院:开局傻柱拒绝道德绑架 爱吃不变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持优质服务。自创办之初,恒升就在港人心中建立起“诚信待人,服务周到”的形象——这是华人商业的传统理念,而恒升做到了极致,业绩也有目共睹。因此才能在汇丰与英资银行的重重包围中突围成长,成为最大的华资银行。
     “如果通过收购实现网点扩张,各位认为是否可行?”何晓问。
     “您的意思,是投资或并购其他华资银行?”利国韦追问。
     何晓未直言,但眼神已默认。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也是商场弱肉强食的永恒法则。
     利国韦也有同样想法,他也希望借势整合华资银行资源:“各位都是银行业的资深人士,都清楚银行竞争的核心无非是资金成本与坏账率控制。”
     “要想压低坏账,就必须严控资金成本。但不少华资银行为追求高回报盲目投资,忽视了银行自带的经营风险。”
     “自开埠以来,港城银行业长期由英资主导。从二十年代银号兴起,到后来现代化银行的出现——比如我们恒升——华资机构逐渐崭露头角。除恒升外,还有东亚银行、永亨、永隆、廖创兴等银号,这些机构在经营上各有……”
     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由粤籍商人简东浦等人创办,抗战期间曾积极为华人募资,经营风格一贯稳健。在当年银行业恶性竞争加剧之时,简东浦坚持拒绝卷入,避免银行陷入被动。因此东亚一直是华资银行中的佼佼者,虽因保守在六十年代后被恒升反超,但仍属优质资产。
     至于廖创兴银行、道亨银行以及嘉华银行等机构,就其综合实力与市场地位而言,确实难以称之为行业翘楚。这几家华资银行各自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挑战,普遍存在资金运用效率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尤其在某些关键时期,未能妥善管理储户存款,导致投资决策严重失误,最终造成重大亏损。
     以廖创兴银行为例,该行在遭遇重大投资挫折后,迫不得已引入日本三菱财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出让25%的股权以换取资本注入和运营支持。
     这一举动充分反映出其在自主经营与风险抵御能力方面的局限。事实上,在当时的港城金融体系中,除非具备如汇丰、渣打等英资银行的显着优势,否则即便市场整体繁荣、金融活动高度发达,华资银行也往往难以真正跻身核心竞争圈层,更谈不上从中获取丰厚利润。
     华资银行在当时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制。绝大部分优质客户资源和大型金融业务均由英资银行垄断,华资银行往往只能承接英资不屑于开展的零星业务与中小客户存贷,如同捡拾他人进餐之后的“残羹冷炙”。
     这种边缘化竞争态势不仅限制了其发展潜力,也成为导致部分华资银行持续亏损、最终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面对华资银行接连出现的危机,港府通常选择委托汇丰银行——这一具备准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出面进行收购或重组。
     汇丰则借此机会以较低价格吸纳这些银行的优质客户、业务网络及其他有价值资产,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资本兼并。整个过程常被冠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或“拯救陷入困境机构”之名,然而其商业实质,实则是借助政策便利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尖锐指出:“若被收购对象并非具备潜在价值或优质资产,那么任何理性的商业主体都不会轻易出手。”汇丰的收购行为显然并非出于公益,而是严格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商业决策。
     何晓在评论这一现象时直言不讳:“如果那些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的话,收购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考虑成本。”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清醒的商业逻辑:企业收购的本质是追求利益,而非慈善救助。
     利国韦亦指出,“港城目前众多中小型银行受全球股灾波及,投资严重失利,陷入财务困境。若放任不管,极有可能引发储户挤兑甚至银行破产,进而动摇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我们提前介入、收购这些存在风险的银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协助港府防患于未然,缓解潜在的金融与社会风险。”尽管该立场带有一定自我辩护色彩,但也反映出当时金融界弱肉强食的现实逻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恨汇丰、理解汇丰、最终成为汇丰——这似乎成为许多华资机构成长历程中的某种宿命。在高度竞争的商场中,要实现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必然需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与控股等一系列资本运作,不断整合资源、占领市场。
     港城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银行机构。这些银行不仅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更广泛涉足期货交易、黄金买卖、珠宝首饰、金融理财以及进出口贸易融资等领域,构成复杂而活跃的金融生态。
     英资银行一贯聚焦于大型洋行及跨国企业业务,对中小客户与底层民众的市场缺乏兴趣。而正是这一被忽视的市场,为华资银行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以恒生银行为例,其早年正是凭借深耕中小客户和基层存贷业务,逐步成长壮大,甚至一度成为汇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然而,在英资主导经济秩序的港城,华资银行终究难以摆脱被收编的命运。恒生最终被汇丰收购,其市场网络与客户资源成为汇丰进一步扩张的重要助力。
     “常言道港城金融由洋人开创,但真正投身其中、辛勤耕耘的,绝大多数却是华人。”何晓在一次董事会议上感慨,“若非长期受到汇丰等英资机构的压制,恒生银行的分行数量与业务规模早应超越它们。我们华人一贯含蓄内敛,不善宣传,但今后我们必须主动发声,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港城金融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华人的智慧与贡献。”
    喜欢。
  

第338章 实现自身的版图扩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