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希望立即洽谈发行事宜。
栾雨欣激动地拿着翻译合同,她的眼睛亮得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这些国际出版社计划将这本书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多种语言,这意味着这本书将能够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中医。
栾雨欣感慨万分地说道:“这可是咱们市专家组的书第一次走出国门啊!这是中医的巨大成就!”她深知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医在国际上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自豪。
杨澜生却在担心翻译的准确性。他拿着英文版样稿,逐字核对“辨证施治”被译为“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六经辨证”译为“sixchanne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还好没有曲解原意。“让翻译团队多参考《黄帝内经》的权威译本,别丢了中医的魂。”他叮嘱道。
那天晚上,管芳在网上看到国外医生的书评,兴奋地念给他听:“这位意大利医生说,用书中的‘温阳通络方治好了新冠后关节痛,还配了前后对比的化验单;还有美国的中医诊所,把针灸章节做成了教学视频,点击量破了十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澜生看着屏幕上那些陌生的文字,忽然觉得,中医的智慧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就能在任何地方生根发芽。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关注来得很突然。那天上午,栾雨欣接到电话后,脸色都变了:“杨医生,国家卫健委的同志说,书已经送到国家领导的案头了。”
杨澜生正在整理新的病案,闻言只是抬了抬头:“领导要是能看到中医的作用,也算是好事。”
几天后,专家组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是国家领导亲笔签名的那本书,扉页上写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望继续总结经验,为人民健康造福。”
栾雨欣捧着书,手都在发颤:“这可是对咱们最大的肯定!”
童佩生老先生特意从省里赶来,看着那行题字,摸了摸花白的胡子:“当年我跟你说‘医道贵专,现在看来,你们不仅专,还把道走宽了。”他翻到书中引用的《伤寒论》条文,“这些老祖宗的智慧,能在你们手里传下去,传远了,我就算闭了眼也安心。”
那天傍晚,杨澜生和管芳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夕阳把专家组的大楼染成金色。楼下的快递车上,堆满了发往全国各地的书籍,箱子上印着那句熟悉的话:“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
“还记得咱们在方舱医院的日子吗?”管芳忽然说,“那时候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病历只能写在纸板上。”
“记得。”杨澜生笑了,“那时候哪敢想,这些纸板上的字,有一天能印成书,走到全世界。”
远处的天际线上,晚霞正慢慢铺开,像一幅壮阔的画。杨澜生知道,这本书的远行,其实是中医的一次远行——它带着诊室里的温度,带着病案上的墨迹,带着无数医者的初心,走到了最需要它的地方。而这,或许就是对“大医精诚”最好的诠释: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那些解除病痛的智慧,能跨越山海,代代相传。
夜色渐浓,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杨澜生翻开新的病历,管芳在旁边准备明天的针灸针。书桌上,那本带着签名的《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中医诊疗心得》静静躺着,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像一颗在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星,照亮着医者前行的路。
喜欢。
第353章 “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