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5章 医之治病,不在名声显赫,而在辩证精准。[1/2页]

大衍神医 魏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国家卫健委的会议室窗明几净,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整齐的光斑。专家交流会的最后一个议题结束时,掌声雷动。《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中医诊疗心得》被摆在长桌中央,红色的评审意见单上,“优”字格外醒目。
     “杨医生这本书,把‘简、便、廉、验四个字落到了实处。”一位白发专家举着书,声音洪亮,“我上周在基层调研时,亲眼见医生照着上面的方子治病,三剂药就缓解了病人的失眠,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
     杨澜生坐在角落,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这样的赞誉他听过不少,心里却只惦记着县医院等着复诊的病人。会议一结束,他便示意着管芳往外走,礼品帆布包上的“悬壶济世”四个字微微发亮。
     “杨教授,请留步!”
     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杨澜生回头,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快步追来,深蓝色中山装洗的有点发白,鼻梁上架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急切。
     “您是?”杨澜生停下脚步。
     “呵呵,我是京城中医院呼吸科的程乡村。”老者伸出手,掌心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薄茧,“早就想找机会跟您聊聊,刚才看您要走,实在按捺不住。”
     管芳在旁边轻声提醒:“程主任是中医呼吸病的泰斗,尤其擅长治肺纤维化,所用中药多是自选和炮制。”
     “程主任客气了,您有什么事吗?”杨澜生握住他的手,感觉对方的指节有些发凉。
     程乡村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几分赧然:“不瞒您说,想请您帮我看位病人。是……是小女,四十三岁,在宣武医院中药库负责炮制。一个月前突然头痛欲裂,昏眩欲倒,查遍了仪器,也请了不少专家,都没查出问题。可她一进药库,病就犯,现在只能在家歇着。”
     杨澜生心里一动。中药库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识药懂药的行家,程乡村更是疑难杂症名家,能让他们束手无策的病,绝非寻常。“我也没见过这种病例,去看看可以,但不敢保证有办法。”
     “您肯去就好!”程乡村眼睛一亮,拉着他就往外走,“车就在楼下,咱们现在就去。”
     程家住在胡同深处的一栋复式小楼里。推开雕花木门,迎面就是个小院,角落里搭着个简易炮制台,阳光底下,当归、黄芪、枸杞分门别类晾在竹匾里,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他说,自己的女婿杜廷芳就在这小院中行医。
     “这是小女程佳佳。”程乡村指着客厅沙发上的躺着一位女子,旁边坐着一位正在看书的中年男子。她穿着件浅灰色羊毛衫,面容憔悴,眼下有淡淡的青黑,但眼神清亮,见人进来,挣扎着要起身,被程乡村按住:“躺着吧,杨医生不是外人,我请他们过来给你看看病。”她就疑惑地看了杨澜生和管芳一眼。
     杨澜生在她对面坐下,指尖搭上腕脉。脉象平和,浮沉适中,既无弦紧之象,也无虚细之感,竟是毫无异常。他又看了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连常见的齿痕都没有。
     “发病前有什么征兆吗?”杨澜生收回手,目光落在她微蹙的眉头上。
     “没有。”程佳佳摇头,声音有些沙哑,“那天早上进药库,刚打开炮制间的门,头就像被重锤砸了一下,天旋地转的,差点栽倒在炒药锅上。”
     “仪器检查呢?”
     “CT、核磁共振都做了,脑子干干净净的。”程乡村递过一摞化验单,“中医也看了,有说肝阳上亢的,有说痰湿蒙窍的,药吃了不少,一点用没有。”
     杨澜生拿起病历,目光在“无异常”三个字上停留片刻,思索了一下,在他们忽然问:“你平时吃早餐吗?”
     程佳佳愣了一下:“吃啊,我们搞中医的,哪能不注意养生?每天早上青菜、馒头、小米粥配煮蛋,雷打不动。”
     “发病那天呢?”
     她皱起眉,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沙发垫:“那天……下大雪,车通常会堵在路上,我怕迟到,就步行去的。起的也晚了些,顾不上吃,空着肚子进的药库。这……跟病有关系?”
     杨澜生没回答,又问:“平时几点吃早餐?那天几点到的药库?”
     “平时七点半到八点之间吃。那天要迎接药监局检查,我八点整就进了药库,比平时早了半小时。”程佳佳越说越疑惑,“杨医生,您问这个干嘛?”
     程乡村也皱起眉,显然没明白其中的关联。管芳在旁边记录,笔尖悬在纸上,等着杨澜生的下文。
     杨澜生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小院里的炮制台。阳光落在摊开的附子上,那些经过炮制的饮片

第355章 医之治病,不在名声显赫,而在辩证精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