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8章 “同心协力,守正创新。”[2/2页]

大衍神医 魏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政策,研究中心属于‘重点文化项目,可以申请30%的补贴。另外,省中医大说愿意共享部分设备,咱们只需要付维护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说话时,杨澜生已经在预算表上圈出了“设备维护费”一项,两人的笔尖在纸上交汇的瞬间,都忍不住笑了。这默契,像熬了多年的药汤,不用刻意调和,自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醇厚。
     夜里十一点了,管芳泡了两碗速食面。杨澜生吃面时,忽然想起本该去省城的事——林琳老师说好了,春节前一起整理温病学派的辨证文献,现在看来,怕是要爽约了。
     “林老师那边,我下午已经打过电话了。”管芳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她说研究中心的事更重要,文献资料她先整理着,等您有空了发电子版就行,还说要给方案提几条建议呢。”
     杨澜生心里一热,刚想说“谢谢”,管芳已经递过一张纸:“这是她刚才发来的邮件摘要,说‘辨证研究得结合地域气候,平原县多湿邪,方案里要突出祛湿法的应用。”
     又忙碌了一个小时,方案的框架终于搭好了。杨澜生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忽然觉得这诊室里的一切都有了温度——药柜上的斑驳字迹,扫描仪里的老医案,还有管芳笔记本上那些与他不谋而合的批注。
     “剩下的细节,咱们明天再完善。”杨澜生收拾着文件,看见管芳打了个哈欠,眼底有淡淡的青黑,“你赶紧回去休息,明天上午还要去药农家里。”
     “您也早点睡。”管芳拿起外套,走到门口时忽然回头,“对了,我把您的保温杯灌满了,放在书桌角,里面加了点陈皮,熬夜喝着舒服。”
     诊室的门轻轻关上,杨澜生拿起保温杯,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到心里。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雪已经停了,远处的路灯下,管芳的身影正踩着积雪往前走,围巾在风里轻轻飘动,像条红色的丝带。
     他低头看向桌上的方案草稿,首页写着“平原县中医辨证研究中心运营管理方案(草案)”,下面是两个名字:杨澜生、管芳。笔尖落下时,两人都没商量,却不约而同地把名字挨在了一起,像这寒夜里的两盏灯,各自明亮,又彼此映照。
     杨澜生缓缓地走出了门诊楼,灯光洒在他身上,给他带来了一丝暖意。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了门诊楼前,彭悦正将车稳稳地停在了门前。
     杨澜生微笑着走向车子,打开车门,坐进了副驾驶座。当他关上车门,转头看向窗外时,突然瞥见国医堂的屋檐下挂起了一排红灯笼。那鲜艳的红色在夜光下格外耀眼,透露出浓浓的年节氛围。
     杨澜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个春节可能会与以往不同,不会像往年那样清闲自在。然而,当他想到诊室里的灯光、纸上的字迹以及那份无需言说的默契时,他明白有些事情比团聚更为重要。
     那是一种责任,一种让中医的根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的责任。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杨澜生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使命。
     他想起了那些在方舱医院里和专家组忙碌的日子,患者们信任的目光,还有自己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而不断翻阅古籍的时光。这些都让他明白,中医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杨澜生看着那挂起的红灯笼,心中默默告诉自己,无论这个春节有多忙碌,他都要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医术为患者们带去健康和希望。因为,那是他作为一名中医的责任,也是他对中医传承的承诺。
     回到家中,彭悦去准备泡脚的热水,他缓缓地走到写字台前,缓缓地坐下,仿佛全身的力气都在这一刻被抽走了。他静静地凝视着面前的方案,那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嘲笑他的无力。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地伸出手,拿起笔,笔尖在纸张上微微颤抖着。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手稳定下来,然后在方案的最后一行,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八个字:“同心协力,守正创新。”
     当他写完最后一笔时,突然间,他仿佛听到了一阵轻微的声响。那声音很轻,轻得就像雪花飘落一般,但在这寂静的房间里,却又显得异常清晰。他的心跳猛地加快了,因为他知道,那声音来自隔壁的诊室,是管芳翻动纸张的声音。
     那声音虽然很轻,但却像一把重锤一样,狠狠地敲在他的心上。他想起了管芳,想起了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想起了他们曾经共同许下的承诺。而现在,这个承诺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喜欢。
  

第358章 “同心协力,守正创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