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9章 团团圆圆过大年[2/2页]

大衍神医 魏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聊到县里的变化。“以前觉得县城医院的医生了不起,”杨仲仓夹了块酥肉,“现在我成了专家,还写了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叫青出于蓝,”彭老爷子举杯,“来,为孩子们的出息,干一个!”
     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惊得灶台上的雄鸡标本扑腾了一下翅膀——那是彭父年轻时打猎的收获,如今成了家里的摆设,每年过年都要擦得锃亮。
     吃完饭,杨澜生和彭悦送父母去租的那套房子。那也是他们结婚时的婚房,当时也就是为了方便上班租的一居室,离医院不远,彭悦早就提前打扫过,铺了新床单,还摆了盆绿萝,添了点生气。
     “这屋子挺好,亮堂。”杨母推开窗户,能看见远处的路灯,“比老家的老房子暖和多了。”
     杨仲仓在屋里转了转,看见书桌上摆着的《伤寒论》,抽出来翻了翻:“还在看这书?小时候你就爱翻我送那本破旧的,说‘长大了要当医生。”
     “爸,那本书还在吗?”杨澜生忽然想起,那是本缺了页的线装书,封面写着“赠吾儿澜生,愿不负岐黄”。那是在杨澜生七岁时,父亲见他跟着亲戚学习中医特别认真,专门去县新华书店买来送他的。
     “在呢,锁在樟木箱里,怕虫蛀。”杨仲仓的声音低了些,“等你有空回家,我给你取出来。”
     大年初一早上,杨澜生和彭悦一早就过来接回了两位老人,让杨澜生和彭悦去干自己的事情,四位老人就忙开了。杨仲仓和彭老爷子搬来小桌,在阳台摆开了棋局。“当头炮!”彭老爷子执红先行,棋子落得又快又响。
     “把马跳!”杨仲仓也不含糊,黑棋的马立刻护住中兵。两人一边下棋,一边聊历史,从楚汉相争说到三国鼎立,时不时为“关羽该不该走麦城”争得面红耳赤,转眼又笑着给对方递烟。
     客厅里,杨母和彭母正忙着刺绣。彭母的绷子上是幅“富贵牡丹”,丝线的颜色从浅粉到深红,过渡得自然;杨母绣的是“松鹤延年”,针脚细密,仙鹤的翅膀像真的能扇动。
     “你这配色真好看,”杨母凑近看彭母的牡丹,“我总绣不好渐变,要么太深,要么太浅。”
     “多练练就好了,”彭母递过一绺金线,“试试这个,绣花蕊用,亮堂。”
     杨母接过金线,穿进针孔,指尖微微发颤,彭母就握着她的手,一起把线引过布面。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她们银白的发丝上镀了层金,针脚在布面上连成串,像串起了两个老人的心意。
     做中午饭时,四位老人还是不让板书澜生和彭悦动手,就去看两个老爷子下棋,正赶上两老爷子下完一盘。杨仲仓输了,却笑得合不拢嘴:“你彭叔这棋艺见长,刚才那步‘弃车保帅,我愣是没看出来。”
     “承让承让,”彭老爷子拱手,“还是你让着我,不然我哪赢得了。”
     厨房里飘来炖肉的香。杨母正往砂锅里加八角、桂皮,彭母在旁边剥蒜:“下午包完饺子,咱炸点丸子?孩子们爱吃。”
     “好啊,”杨母应着,“我带了红薯粉,炸出来外酥里嫩。”
     杨澜生靠在厨房门口,看着四位老人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以前总觉得过年就是吃顿好的,穿件新的,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年味儿,是父母眼角的笑,是长辈手里的针线,是棋桌上的争执,是厨房里的絮叨——是这些琐碎的温暖,把“家”字撑得满满当当。
     彭悦悄悄挽住他的胳膊:“我爸刚才说,等开春了,要跟你爸去钓鱼,说护城河的鲫鱼最肥。”
     “我妈还说,要教你妈绣荷包,说‘给孩子们挂在包上,保平安。”杨澜生低头,看见彭悦的耳尖冻得通红,像熟透的樱桃。
     暮色再次降临,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四位老人坐在沙发上,看着春晚,时不时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杨仲仓给彭老爷子递了块糖,彭母给杨母剥了个橘子,动作自然得像相处了一辈子。
     杨澜生和彭悦站在阳台,看着窗外的烟花。一簇簇火苗在夜空炸开,有红的,有绿的,还有金的,把屋子照得忽明忽暗。
     “明年,”彭悦靠在他肩上,声音软软的,“咱们把东边的两间房子装修一下,给四位老人各留一间房,让他们常住。”
     “好。”杨澜生握紧她的手,指尖能摸到她掌心传来的温柔,这样的一双小手儿比任何珠宝都让他安心。
     屋里传来四位老人的笑声,混着春晚的歌声,像首温暖的歌。杨澜生知道,这个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团聚,因为这意料之外的和睦,变得格外有意义。就像那盘没下完的棋,就像那幅没绣完的花,就像厨房里慢慢炖着的肉香,平淡,却踏实,把日子熬出了最醇厚的味道。
     烟花还在继续,照亮了窗上的“福”字,也照亮了每个人眼里的光。这光里,有对过去的感恩,有对现在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期盼——期盼着下一个年,还能这样围坐在一起,看烟花,吃饺子,听老人们说那些说不完的家常。
    喜欢。
  

第359章 团团圆圆过大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