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8章 “同心协力,守正创新。”[1/2页]

大衍神医 魏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腊月二十七傍晚的寒风裹着雪籽,打在国医堂的窗棂上,簌簌作响。最北边的这间诊室里,灯还亮着,光晕透过糊着窗纸的木格窗,在雪地上投下一方温暖的亮斑。
     杨澜生把最后一摞病案搬进屋时,管芳还在擦药品展示柜,这是医院为每一位国医堂专家必装饰的。这间诊室原本是位老中医的坐诊处,他由于儿子在南方的大城市发展,不得以去了那里。但药柜上还留着“当归”“黄芪”的斑驳字迹,角落里的铜炉里燃着艾草,淡淡的药香混着墨香,在空气里缠缠绕绕。管芳不知是听谁讲的,说是中医医生新到一个工作的地方,一定要用艾草熏一下,就坚持着这样做。
     “冯院长说这屋暖和,有地暖,而你经常要加班或学习的,对身体有好处。”管芳直起身,手里还攥着块半干的抹布,“我把您常用的那套《中医大辞典》放在你近手的地方,其他的按你平日的习惯顺序,放在书桌左手边,跟你家中书房里的位置一样。”
     杨澜生看着书桌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书,心里微微一暖,她总是那么心细。从专家组回来这三天,管芳像是有双透视眼,总能提前备好他需要的东西——他刚想说“病案需要按病种分类”,第二天她就拿来了彩色标签;他念叨“老中医的手写笔记得扫描存档”,她下午就借来医院的扫描仪,他们不只是红颜知己,更是心意相通的事业伙伴。
     “蒋书记刚才打电话,说运营方案要突出‘三个结合。”杨澜生脱下外套,指着冯宽送来的文件,“中医辨证与现代技术结合,临床诊疗与教学研究结合,本土经验与外部协作结合。”
     管芳已经泡好了两杯热茶,递给他一杯时,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我下午整理省中医药大学的资料,发现他们有套‘辨证数据库系统,能不能引进来?咱们再加上平原县的特色病例,就是‘本土+现代了。”
     杨澜生接过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正合我意。你记一下,明天联系省中医大的李教授,问问系统接口能不能开放,数据安全怎么保障。”
     “好。”管芳翻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划过,“另外,张景岳老主任说,他想在方案里加个‘名老中医师承制,带徒弟得签‘带教协议,每月考核,跟以前的‘拜师帖似的。”
     “这个必须加。”杨澜生放下茶杯,眼睛亮起来,“还要写清楚,徒弟不仅要学脉诊、经方、针灸、按摩和综合治疗,还得学老中医的‘问病技巧——上次张主任看一个抑郁症病人,没问病情先聊庄稼,病人说着说着就打开心扉了,这也是本事。”
     管芳的笔顿了顿,抬头时眼里闪着笑:“我就知道您会同意。我已经拟了个协议草稿,放在您左手边的文件夹里,第三页标了重点。”
     杨澜生翻开文件夹,果然看见一份打印整齐的草稿,“跟师出诊时长”“病案整理要求”“考核指标”等条目清晰明了,旁边还用红笔写着“参考《国医堂百年师承录》第17页”。他忽然想起在专家组整理书稿的夜晚,他刚说“这个病例得加个辨证要点”,管芳已经在电脑上标好了颜色;他话音未落的“下一步分析脉象”,她手里的脉象图已经打印出来。
     “对了,省中药种植研究所那边,”管芳忽然说,“王所长下午来电话,说想在方案里加个‘道地药材溯源系统,病人扫码就能看见药材的种植、炮制过程,您觉得可行吗?”
     杨澜生走到药柜前,拿起一味连翘,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纹路:“太可行了。我上次去山区看药田,农户说‘好药得让人知道来路,这话没错。你记一下,明天让王所长提供药材种植标准,咱们把它融进‘辨证诊疗规范里——比如治风寒感冒用平原县产的麻黄,药性更温和,方案里得写清楚。”
     管芳点头时,目光落在他手里的连翘上:“我妈说,她认识个老药农,种了一辈子连翘,能从花苞颜色看出药性强弱,要不要请他来给方案提提意见?”
     “明天就请。”杨澜生把连翘放回药柜,“运营方案不能坐在屋里写,得接地气。”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诊室里的灯光却越来越亮。杨澜生在白板上画着研究中心的架构图,管芳就在旁边贴便签——“临床部”下面贴“门诊诊室6间”“针灸理疗室2间”;“教学部”旁边写“阶梯教室容纳50人”“远程教学设备1套”。他画到“数据部”时笔停了停,管芳立刻递过一张便签:“服务器需满足5年数据存储,联系县大数据中心支援。”
     “资金预算这块,”杨澜生看着冯宽给的财务报表,眉头微微蹙起,“设备采购和人才引进的费用有点紧张。”
     管芳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我查了去年的中医药产业扶持

第358章 “同心协力,守正创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