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9章 王元姬[2/2页]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了杯凉茶,轻声道:“二郎,我知道你委屈。可何晏是曹爽的人,他就是想激怒你,让你在朝堂上失态,好抓住你的把柄。你若真的反驳,他说不定还会拿出更多‘证据——那些证据或许是假的,但传出去,对你的名声不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司马昭冷静下来,问道:“那我该怎么办?”
     元姬道:“明日上朝,你不用辩解,只说‘守孝期间,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和诸位大人指正,臣定当改过。你越平静,何晏越没辙。况且,陛下(曹叡)也不是昏君,他知道何晏是在借题发挥。”
     次日上朝,司马昭果然按照元姬说的做了。曹叡见他态度诚恳,又想起钟繇生前的功绩,便淡淡说了句“钟卿守孝勤勉,朕亦知晓,何卿不必多言”,一句话便压下了这场风波。
     散朝后,司马懿特意拉住司马昭,赞许道:“二郎今日行事沉稳,颇有你父亲之风。”
     司马昭心中明白,这沉稳的背后,是元姬的提点。
     自那以后,司马昭越发看重元姬的见解。
     每逢朝堂有棘手之事,他都会先与元姬商议。
     太和六年,曹叡下令大修洛阳宫,征调了数万民夫,百姓怨声载道。
     司马昭回家后,皱着眉说:“陛下此举,怕是会耗损国力。可满朝文武,要么迎合陛下,要么不敢直言,我若上书劝谏,会不会触怒陛下?”
     元姬正坐在灯下缝补司马昭的锦袍,闻言停下针线,道:“陛下并非不明事理,只是登基以来,一直想做出一番政绩,才急于修宫彰显威严。你若直接劝谏‘不可修宫,陛下定会觉得失了颜面;不如换个说法,先说‘洛阳宫确实需修缮,以显大魏气象,再提‘如今秋收刚过,民夫需归家耕作,若强行征调,恐误了来年收成,最后建议‘分三年修缮,每年秋收后征调民夫,既不耽误农事,也能完成修宫之事。”
     司马昭眼前一亮,次日便按元姬的建议上书。
     曹叡看后,果然没有动怒,反而称赞他“既顾全大局,又体恤百姓”,还采纳了分三年修缮的建议。
     此事过后,司马昭对元姬更是敬佩,常对身边人说:
     “内子之智,胜我十倍。”
     元姬不仅在朝堂之事上为司马昭分忧,在府中也始终秉持“包容”二字。
     钟繇的继室张氏身子弱,元姬便每日亲自去请安,嘘寒问暖,还时常把自己宫里赏赐的补品送到张氏房中。
     司马昭的庶妹钟琰年纪尚小,性子活泼,偶尔会犯些小错,比如打碎了府里的古董花瓶,或是对丫鬟发脾气。
     每次张氏想责罚钟琰,元姬都会拦下来,轻声道:“妹妹年纪小,不懂事,我来教她便是。”
     她从不疾言厉色,只是把钟琰叫到身边,耐心地跟她说“古董花瓶是先父留下的念想,该好好爱惜”“丫鬟也是爹娘生养的,要懂得尊重”。
     钟琰起初还不服气,可久而久之,见元姬待自己真心,又讲得句句在理,便渐渐收敛了性子,还主动跟元姬学读书、学礼仪。
     府里的人都说,有元姬这样的少夫人,是钟家的福气。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叡病逝,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自此,曹爽的野心越发膨胀,他大肆提拔亲信,排挤司马懿一派,甚至连郭太后都被他迁到永宁宫软禁起来。
     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司马昭整日忧心忡忡,回家后常常唉声叹气。
     元姬见他如此,便温了一壶酒,陪他坐在书房里。“二郎,我知道你担心司马懿大人的处境,也担心钟家会被卷进去。”元姬轻声道,“可如今曹爽势大,咱们硬碰硬,只会吃亏。司马懿大人久经沙场,城府极深,他定然有自己的打算,咱们只需按他的吩咐行事,守住自己的本分,等待时机便是。”
     司马昭叹了口气:“可曹爽已经开始削夺我们的兵权了,再等下去,恐怕……”“越是危急,越要沉住气。”
     元姬打断他,“你还记得父亲当年教你的‘守正、明辨、包容、坚韧吗?现在便是‘坚韧的时候。曹爽行事张扬,不得人心,他越是打压异己,就越容易出错。咱们只要不给他抓住把柄,等到他出错的那一天,局势自然会逆转。”
     果不其然,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史称“高平陵之变”。
     政变当天,司马昭接到司马懿的密令,要他带兵守住司马门,防止曹爽的亲信进城。
     他心中紧张,临行前,元姬握着他的手说:“二郎,此去务必小心,记住‘不滥杀、不急躁。司马懿大人要的是平定叛乱,不是滥杀无辜,你若能做到这两点,便是大功一件。”
     司马昭点点头,带着兵去了司马门。
     他谨记元姬的嘱咐,遇到曹爽的亲信,只下令“拿下”,不允许士兵随意杀戮;遇到想进城的百姓,便耐心解释“城内有变故,待局势稳定后再让你们进城”,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
     高平陵之变最终以司马懿的胜利告终,曹爽及其亲信被诛杀,曹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
     事后,司马懿论功行赏,特意表扬司马昭“治军严明,不滥杀无辜,有大将之风”,还赏赐了他许多金银珠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司马昭回到家,把赏赐交给元姬,笑着说:“这些赏赐,有一半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提醒我‘不滥杀、不急躁,我恐怕早就闯祸了。”
     元姬接过赏赐,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皱起了眉头:“二郎,我倒觉得,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司马懿大人虽然平定了曹爽,可他手握大权,陛下年幼,今后朝堂的局势,恐怕会更加复杂。咱们钟家,怕是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了。”
     司马昭闻言,脸上的笑容也淡了下来。
     他知道元姬说得对,高平陵之变后,钟家与司马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后司马家的兴衰,便与钟家的兴衰息息相关。
     而元姬,这位从东海王宅走出来的女子,也将在这场更加汹涌的魏晋风云中,继续以她的智慧和坚韧,守护着钟家,也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掌控朝政,却并未急于篡权,而是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稳定局势。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继掌大权,废除了曹芳,立曹髦为帝。
     两年后,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时病逝,司马昭接过了兄长的权力,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被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又进封晋公、晋王。
     随着司马昭地位的提升,钟府也变成了“相府”,往来的官员络绎不绝,府中的事务也越发繁杂。
     元姬作为“相府夫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不仅要打理好内宅,还要应对前来拜访的官员家眷,处理各种礼仪往来,同时,还要继续为司马昭出谋划策,辅佐他应对朝堂上的各种挑战。
     当时,曹魏的旧臣中,仍有不少人忠于曹氏,对司马昭的专权不满。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叛,还联合了东吴,声势浩大。
     司马昭接到消息后,决定亲自率军出征平叛。
     临行前,他把元姬叫到书房,忧心忡忡地说:“诸葛诞手握重兵,又有东吴相助,此次出征,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取胜。洛阳城空虚,若有人趁机作乱,该如何是好?”
     元姬沉思片刻,道:“二郎放心,洛阳城有司马孚大人(司马懿之弟)镇守,他老成持重,定能守住城池。我留在府中,也会多加留意——一是约束府中人,不许他们随意议论朝政,以免被人抓住把柄;二是密切关注官员家眷的动向,若有异常,及时通报司马孚大人;三是妥善处理府中的事务,让你在前线没有后顾之忧。”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你出征前,一定要安抚好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中立派的官员。可以对他们说,此次平叛是为了平定战乱,保护百姓,待叛乱平定后,定会论功行赏,不会亏待任何人。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在你出征期间给你添乱。”
     司马昭听从了元姬的建议,出征前特意召集朝中大臣,安抚人心,又把府中的事务托付给元姬,才放心地带兵前往寿春。
     司马昭出征后,元姬果然按照计划行事。
     她每日除了打理内宅,还会派人暗中观察官员家眷的动向。
     有一次,她得知诸葛诞的亲信卫臻的家人在府中密谋,想联络其他官员家眷,趁夜打开洛阳城门,接应诸葛诞的军队。
     元姬立刻派人将此事通报给司马孚,司马孚迅速派人将卫臻的家人抓获,平息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司马孚得知此事后,对元姬赞不绝口:“相府夫人不仅有智慧,还有胆识,若不是你及时通报,后果不堪设想。”元姬却谦虚地说:“这是我分内之事,能为司马大人和二郎分忧,是我的荣幸。”
     在前线,司马昭也遇到了难题——诸葛诞坚守寿春城,东吴的援军又不断赶来,魏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
     司马昭派人送回书信,向元姬诉说前线的困境。
     元姬接到书信后,仔细分析了局势,给司马昭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诸葛诞虽坚守寿春,但其粮草有限,东吴援军虽多,却与诸葛诞互不信任,这是他们的弱点。你可以一方面继续围困寿春,切断诸葛诞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派人去东吴援军的营地,挑拨他们与诸葛诞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这样一来,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军心便会涣散,到时候再发动进攻,定能一举破城。”
     司马昭接到信后,茅塞顿开,立刻按照元姬的建议行事。
     他下令魏军继续围困寿春,同时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东吴援军的营地,散布“诸葛诞想独占功劳,不愿与东吴分功”的谣言。
     东吴援军的将领本就对诸葛诞心存疑虑,听到谣言后,更是不愿再全力相助,渐渐减少了对寿春的支援。
     几个月后,寿春城内的粮草耗尽,士兵们饥寒交迫,军心涣散。
     司马昭见时机成熟,下令发动总攻,一举攻破了寿春城,诸葛诞战死,叛乱被平定。
     司马昭凯旋归来时,洛阳城内百姓夹道欢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回到相府,第一时间找到元姬,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此次平叛成功,全靠你的妙计。若不是你提醒我抓住诸葛诞和东吴援军的弱点,我恐怕还在寿春城外僵持不下。”
     元姬笑着说:“这都是二郎你指挥有方,我只是提了些微不足道的建议罢了。”
     随着司马昭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劝他“代魏称帝”,但司马昭始终没有答应。
     元姬看出了他的顾虑,便在一次饭后,轻声问他:
     “二郎,你是不是在担心,若代魏称帝,会留下‘篡权的骂名?”
     司马昭点点头,叹道:“父亲和兄长一生辅佐曹魏,我若取而代之,恐怕会被后人指责。况且,现在还有不少人忠于曹氏,若强行称帝,恐会引发新的叛乱。”
     元姬道:“二郎的顾虑不无道理。但如今曹魏的气数已尽,陛下(曹髦)年幼,无法掌控朝政,百姓们更希望有一位能安定天下的君主。你若能先稳定局势,发展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到民心所向之时,再顺天应人,登基称帝,便不会留下骂名。相反,若你一直犹豫不决,反而会让朝中人心浮动,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她顿了顿,又道:“还有,你可以先让大臣们奏请陛下,封你为晋王,加九锡(古代帝王对大臣的最高赏赐,象征着特殊的荣誉和权力),这样既可以彰显你的地位,也可以试探朝中大臣的态度。若大多数大臣都支持,说明民心已向你倾斜;若有大臣反对,你也可以及时应对,消除隐患。”
     司马昭觉得元姬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她的建议。
     不久后,在司马昭的暗示下,朝中大臣纷纷奏请曹髦,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
     曹髦虽不情愿,却也无力反抗,只能下诏同意。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建立晋国,设置百官,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此时的元姬,已经成为了“王后”,她不仅要打理晋王府的事务,还要参与制定晋国的礼仪制度。
     她借鉴古代的礼仪,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既庄重又实用的礼仪制度,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
     然而,就在司马昭准备登基称帝之时,却突然病重。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元姬的手,眼中满是不舍:“惠君,我这辈子,能娶到你,是我最大的福气。可惜,我没能完成最后的大业,今后,就拜托你和炎儿(司马昭长子司马炎)了。”
     元姬强忍悲痛,含泪点头:“二郎放心,我定会辅佐炎儿,完成你的遗愿,让天下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
     此时的元姬,已经是“王太后”,她以太后的身份,全力辅佐司马炎。
     她时常教导司马炎:“你父亲一生勤勉,为的就是安定天下。你要记住,做君主的,最重要的是体恤百姓,任用贤才,不要学曹爽那样飞扬跋扈,也不要学曹操那样多疑猜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让晋国长治久安。”
     在元姬的辅佐下,司马炎迅速稳定了局势,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
     咸熙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登基称帝,建立晋朝,史称“晋武帝”。
     司马炎登基后,尊元姬为“皇太后”,还追尊司马昭为“文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成为皇太后的元姬,并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加低调。
     她从不干预朝政,只在司马炎遇到难题时,才会以母亲的身份,给他提出一些建议。
     她还时常告诫宫中的妃嫔和大臣的家眷,要节俭度日,不要铺张浪费。
     在她的影响下,晋初的宫廷风气十分简朴,朝中大臣也纷纷效仿,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元姬病重。
     司马炎得知后,亲自守在她的床边,日夜照料,流泪道:“母后,您一定要好起来,儿子还需要您的教导。”元姬轻轻抚摸着司马炎的头,轻声道:“炎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今后,你要继续任用贤才,体恤百姓,守住晋国的江山。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晋国才能长久。”
     不久后,元姬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司马炎悲痛万分,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谥她为“文明皇后”,
    喜欢。
  

第289章 王元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