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章 高阳关死守御辽寇,忠良沥血护山河(公元1008-1010年)[1/2页]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冬天,高阳关的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人脸上生疼。杨延昭穿着厚重的铠甲,站在城楼上巡查,哈出的白气刚飘到眼前就冻成了小冰晶。他望着远处边境线的方向,心里跟揣了块冰疙瘩——探马刚送来消息,辽圣宗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幽州集结,粮草堆得像小山,看这架势,开春后肯定要跟高阳关死磕。
     “将军,天儿太冷了,您先回帐喝碗热汤吧?”周信裹着棉袄,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的姜汤还冒着热气,“刚让伙房煮的,加了红糖,驱寒。”
     杨延昭接过碗,喝了一口,姜汤的热流顺着喉咙滑下去,才算暖了点身子。“周信,城里的粮草还够撑多久?新征的士兵训练得怎么样了?”
     周信叹了口气:“粮草勉强够撑到开春,要是辽军拖到夏天,咱们就得喝西北风了。新征的士兵大多是百姓,没怎么练过武,也就王小二那小子机灵,学射箭学得快,昨天还射中了靶心呢。”
     提到王小二,杨延昭嘴角微微上扬。那小子才十六岁,却比同龄人机灵得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箭,胳膊练肿了也不喊疼,眼里那股报仇的狠劲,倒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让伙房多给士兵们做点热乎的,训练强度别太大,先把身子骨养结实了。”杨延昭叮嘱道,“另外,再派几队探马,密切监视辽军的动向,有任何情况立刻禀报。”
     周信刚领命要走,王超就急匆匆跑了过来,脸色比外面的北风还难看:“将军,不好了!汴梁传来消息,陛下要去汾阴祭祀后土,还要修玉清昭应宫,让各地官员再凑一笔钱!”
     杨延昭手里的碗“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姜汤洒了一地,很快就结了冰。“什么?!”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泰山封禅刚花光了国库,现在又要去汾阴祭祀,还要修宫殿?他知不知道边境的情况有多危急?士兵们的军饷都快发不出来了!”
     王超递过赵恒的圣旨,声音压低了些:“将军,张大人在奏折里劝过陛下,可陛下不听,还说‘祭祀天地能保大宋平安,让各地必须按时凑齐钱财,不然就革职查办。”
     杨延昭接过圣旨,上面的字迹工整华丽,内容却看得他心头冒火。他捏着圣旨,指节都泛了白:“平安?靠祭祀就能换来平安?当年爹和弟弟在陈家谷战死的时候,怎么不见天地显灵?!”
     这话刚说出口,他就后悔了——毕竟是当朝天子,这话要是传出去,就是大逆不道。周信连忙四处看了看,见没人,才松了口气:“将军,慎言!现在不是说这话的时候,咱们得想办法,不能让士兵们寒了心。”
     杨延昭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你说得对。这样,你去把我私藏的那些银子拿出来,先给士兵们发一半军饷,剩下的留着买粮草。另外,我再写一封奏折,恳请陛下暂缓祭祀和修宫殿,把钱财用在边境防务上。”
     可他心里清楚,这封奏折大概率是石沉大海。赵恒自从泰山封禅后,就迷上了这些祭祀活动,听不进任何劝谏。
     果然,半个月后,汴梁传来消息——赵恒不仅没同意杨延昭的请求,还在奏折里批评他“不懂君臣之道,妄议朝政”,让他专心守好高阳关,别管其他事。
     杨延昭拿着回信,坐在帐里沉默了半天。周信进来的时候,见他脸色不好,也不敢多问,只是递过一份军报:“将军,辽军开始往边境运攻城器械了,看样子,开春后真的要动手了。”
     杨延昭点点头,站起身:“走,去看看新做的‘轰天雷。”
     城外的作坊里,工匠们正在忙着做“轰天雷”。这次的“轰天雷”比上次在莫州用的更大,里面除了火药和碎石,还加了铁钉,杀伤力更强。有个老工匠见杨延昭来了,连忙迎上来:“将军,您看这新做的‘轰天雷,要是扔到辽军堆里,保管能炸得他们哭爹喊娘!”
     杨延昭拿起一个“轰天雷”,掂量了掂量,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好!告诉兄弟们,多做些,越快越好,开春后就靠它们了。”
     老工匠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心!我们每天两班倒,肯定能赶在辽军来之前做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春天。边境的积雪刚化,辽圣宗就率领二十万辽军,浩浩荡荡地朝着高阳关杀来。辽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发抖,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黑色的潮水,朝着高阳关涌来。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看着越来越近的辽军,高声喊道:“兄弟们!辽军来了!咱们身后就是大宋的土地,就是咱们的爹娘妻儿!今天,咱们就算拼了性命,也要守住高阳关,不让辽军前进一步!”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齐声呐喊:“守住高阳关!不让辽军前进一步!”
     呐喊声震耳欲聋,连辽军的马蹄声都被压下去了几分。辽圣宗勒住战马,看着城楼上士气高昂的宋军,心里有些意外——他以为大宋国库空虚,士兵们肯定士气低落,没想到居然这么有斗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耶律休哥,你率领五万大军,先试试他们的虚实。”辽圣宗下令道。
     耶律休哥领了命,率领五万辽军,朝着高阳关冲来。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箭如雨下,朝着城墙上的宋军射去。
     杨延昭下令:“放箭!扔‘轰天雷!”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一个个“轰天雷”被扔了下去。“轰!轰!轰!”爆炸声此起彼伏,辽军士兵被炸得血肉模糊,攻城塔也被炸塌了好几座。
     耶律休哥见伤亡惨重,只能下令撤军。第一次进攻,辽军就折损了上千人。
     辽圣宗气得脸色铁青:“废物!五万大军居然连高阳关的城墙都没摸到!”
     耶律斜轸连忙上前:“陛下息怒!杨延昭那小子有‘轰天雷,咱们的攻城器械根本靠近不了。不如咱们先围而不攻,等他们粮草耗尽,自然就会投降。”
     辽圣宗想了想,觉得耶律斜轸说得有道理。他下令,把高阳关团团围住,不准任何人进出,想把宋军困死在城里。
     这一围,就是一个月。高阳关城里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每天只能喝稀粥,有的士兵因为营养不良,已经开始生病。百姓们也把家里的存粮捐了出来,可还是杯水车薪。
     王小二因为天天跑前跑后传递军情,累得瘦了一圈,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这天,他给杨延昭送军报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差点摔了一跤。
     杨延昭见了,心里很是心疼。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硬的饼,递给王小二:“快吃吧,别饿坏了。”
     王小二接过饼,却没有吃,而是分成了好几块,递给身边的几个士兵:“将军,我不饿,让兄弟们吃吧,他们还要守城呢。”
     杨延昭看着王小二,眼里满是感动。他知道,现在城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守住高阳关拼尽全力。
     可情况越来越糟糕。探马禀报,城外的辽军开始挖地道,想从地道里进城。杨延昭立刻下令,让士兵们在城里挖深沟,一旦发现辽军的地道,就往里面灌烟或者倒水。
     士兵们刚挖好深沟,就发现了辽军的地道。他们立刻往地道里灌烟,里面的辽军被呛得半死,纷纷逃了出去。
     辽圣宗见挖地道也没用,心里更加着急。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这么难对付,二十万大军围了一个月,居然连高阳关的门都没摸到。
     就在这时,耶律休哥想出了一个主意:“陛下,咱们可以派人去劝降杨延昭。告诉他,只要他投降,咱们就封他为燕王,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要是他不投降,等咱们攻破高阳关,就屠城!”
     辽圣宗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你立刻派人去劝降杨延昭。”
     耶律休哥派了一个使者,来到高阳关城下,对着城楼上的杨延昭高声喊道:“杨延昭!我家陛下说了,只要你投降,就封你为燕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要是你不投降,等攻破高阳关,就屠城!你赶紧投降吧,别连累城里的百姓!”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冷笑一声:“你回去告诉辽圣宗,我杨延昭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想让我投降,做梦!要是他敢屠城,我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拉他一起垫背!”
     说完,杨延昭下令:“放箭!”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使者吓得连忙逃跑,差点被箭射中。
     辽圣宗得知杨延昭不肯投降,气得暴跳如雷:“好!好一个杨延昭!既然他不识抬举,那咱们就强攻!传朕旨意,全军出击,不惜一切代价,攻破高阳关!”
     辽军士兵们接到命令,像疯了一样朝着高阳关冲来。他们推着新造的攻城塔,扛着云梯,箭如雨下,朝着城墙上的宋军射去。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兄弟们!跟辽军拼了!”
     宋军士兵们虽然饿得头晕眼花,但还是拿起武器,顽强地抵抗辽军的进攻。周信、王超等人也亲自上阵,挥舞着大刀,斩杀冲上来的辽军士兵。
     王小二也拿着弓箭,躲在城墙后面,一箭一个准,射倒了好几个辽军士兵。可他毕竟年纪小,力气不足,射了几箭后,胳膊就开始发酸。就在这时,一支辽军的箭朝着他射来,杨延昭眼疾手快,一把推开王小二,自己却被箭射中了肩膀。
     “将军!”周信、王超等人齐声喊道,连忙围了过来。
     杨延昭忍着疼痛,说道:“别管我!继续守城!”
     他拔出肩膀上的箭,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拿起长枪,继续指挥士兵们守城。
     宋军士兵们见杨延昭受伤了还在坚持,士气更加高涨。他们纷纷拿起武器,朝着辽军冲去,跟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双方死伤惨重。高阳关的城墙被染成了红色,城外的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宋军的抵抗太顽强,还是没能攻破高阳关。
     辽圣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二十万大军迟早会被拖垮。他只能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延昭回到帐里,肩膀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军医给他换药的时候,疼得他满头大汗,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
     周信看着杨延昭的伤口,心里很是心疼:“将军,您都受伤了,就好好休息几天吧,守城的事交给我们就行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不行,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不能休息。对了,城里的粮草还够撑多久?”
     周信叹了口气:“最多还能撑十天。要是十天后还没有援军,咱们就真的撑不住了。”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说道:“再派几队探马,去汴梁方向看看,有没有援军的消息。另外,让伙房把剩下的粮食集中起来,优先给守城的士兵吃,百姓们就先吃树皮和草根吧,等咱们打退辽军,再想办法补偿他们。”
     百姓们得知后,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主动去城外挖树皮、草根,有的甚至把家里的家具劈了烧火,只为了能让士兵们有足够的力气守城。
     有个老奶奶,家里只剩下最后一碗米,她却把米熬成粥,送到了军营里,给受伤的士兵喝。杨延昭见了,心里很是感动,他跪在老奶奶面前,说道:“老奶奶,谢谢您!等打退辽军,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老奶奶却摇了摇头,说道:“将军,您别这么说。要是没有你们守住高阳关,咱们早就被辽军杀了。这点米不算什么,只要能打退辽军,咱们就算饿几天也愿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可辽军的进攻却越来越猛烈,每天都有士兵牺牲。
     王小二在一次传递军情的时候,被辽军的箭射中了腿。他忍着疼痛,把军报送到了杨延昭手里,然后就晕了过去。杨延昭看着王小二苍白的脸,心里很是自责——要是自己能早点打退辽军,这孩子就不会受伤了。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探马突然带来了好消息:“将军!援军来了!李继隆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朝着高阳关方向赶来,还有三天就能到了!”
     杨延昭听了,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他连忙下令:“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城里的所有人!让大家再坚持三天,援军就到了!”
     消息传开后,城里的士兵和百姓们都欢呼雀跃。大家仿佛又有了力气,纷纷拿起武器,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辽圣宗得知大宋的援军快到了,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要是等援军到了,再想攻破高阳关就难了。他下令,全军出击,务必在援军到达之前,攻破高阳关。
     辽军的进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像潮水一样朝着高阳关冲来。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虽然虚弱,但还是顽强地抵抗着。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肩膀上的伤口还在疼,可他还是挥舞着长枪,指挥士兵们守城。“兄弟们!再坚持三天,援军就到了!咱们一定能打退辽军!”
     宋军士兵们齐声呐喊:“打退辽军!打退辽军!”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周信在斩杀一个辽军将领的时候,被辽军的刀砍中了胳膊,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继续斩杀辽军士兵。王超也在战斗中受伤了,可他还是不肯下去休息,依旧守在城墙上。
     王小二虽然腿受伤了,但他还是坐在城墙后面,用弓箭射向辽军士兵。他的箭术越来越准,射死了好几个辽军士兵。
     就这样,宋军坚持了三天。第三天下午,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李继隆率领的援军终于到了!
     李继隆率领十万大军,朝着辽军的大营冲来。辽军士兵们没想到宋军的援军来得这么快,顿时乱作一团。
     杨延昭见援军到了,立刻下令:“兄弟们!冲啊!跟援军一起,打退辽军!”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从城里冲出来,配合援军,一起进攻辽军。
     辽圣宗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立刻撤军!”
     辽军士兵们如蒙大赦,纷纷撤退。宋军士兵们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
     高阳关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可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宋军死伤了近半士兵,百姓们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杨延昭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远去的辽军,心里很是感慨。他知道,这场胜利,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生命换来的。
     李继隆来到杨延昭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延昭,好样的!你守住了高阳关,为大宋立了大功!”
     杨延昭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士兵和百姓的功劳。要是没有他们,我根本守不住高阳关。”
     李继隆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对。这次我带来了一些粮草和药品,先给士兵和百姓们分发下去,让他们好好休养。”
     杨延昭连忙道谢:“谢谢你,李将军。要是没有这些粮草和药品,咱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和李继隆一起,安抚士兵和百姓,处理战后的事宜。他们给受伤的士兵和百姓治疗伤口,给饥饿的百姓分发粮草,还派人去埋葬牺牲的士兵和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百姓们为了感谢杨延昭和李继隆,特意在高阳关的城门口立了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杨六郎死守高阳关,保家卫国显忠勇”和“李继隆率军援高阳,军民同心破辽寇”。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大喜过望。他没想到,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杨延昭居然还能守住高阳关。他下旨,封杨延昭为鄚州防御使,赏黄金三百两,锦缎八百匹;李继隆晋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赏黄金二百两,锦缎六百匹;周信、王超等人也各有升迁,连受伤的王小二都被破格封为从九品的进义校尉,赏银五十两。
     可这份圣旨传到高阳关时,杨延昭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帐内堆积如山的赏赐,又想起那些战死的士兵、饿得啃树皮的百姓,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周信端着刚熬好的药进来,见他对着圣旨发呆,忍不住问道:“将军,陛下赏了这么多东西,您怎么还愁眉苦脸的?”
     杨延昭叹了口气,指着圣旨上“朕心甚慰,特赐嘉奖”几个字:“周信,你说陛下是真的‘甚慰吗?他要是知道咱们守城时,士兵们每天喝稀粥,百姓们挖树皮充饥,会不会还这么‘慰?这些赏赐,要是换成战前的粮草和军饷,多少兄弟能活下来?”
     周信沉默了——他知道杨延昭说的是实话,可这话没法接。倒是帐外传来个清脆的声音:“将军,俺觉得陛下还是好的!”
     两人抬头一看,是王小二。他腿上的伤还没好,拄着根木棍,一瘸一拐地走进来,手里还攥着那五十两赏银:“俺娘说了,陛下赏俺银子,是记着俺们的功劳。虽然守城苦,可咱们守住了家,比啥都强!”
     杨延昭看着王小二眼里的光,心里的郁结散了些。他走过去,拍了拍小二的肩膀:“你说得对,守住家比啥都强。这银子你收好,回去给你娘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
     王小二挠了挠头,把银子揣进怀里:“俺知道!等伤好了,俺还跟着将军打仗,再杀几个辽贼,为俺爹报仇!”
     杨延昭笑着点头,心里却暗暗盘算——辽军这次虽然撤退了,但元气未伤,辽圣宗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高阳关经此一战,城防受损,士兵疲惫,必须尽快修整。他立刻写了份奏折,请求赵恒拨款修缮高阳关、抚恤战死士兵家属,再补充些粮草和武器。
     可这次的奏折,又石沉大海了。过了半个月,汴梁只派来个太监,带来赵恒的口谕:“杨爱卿忠勇可嘉,然国库需支撑玉清昭应宫修缮,暂无余钱拨给边境。卿可自行筹措,务必守好高阳关。”
     杨延昭气得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摔了。周信连忙拉住他:“将军,别冲动!现在跟陛下置气没用,咱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办法倒是有,可都难。杨延昭只能把自己的赏赐换成粮草,又动员城里的富商捐钱捐物。上次帮过他的张老板,这次直接捐了两千两银子,还说:“杨将军,俺这银子是赚大宋百姓的,现在大宋有难,俺不能看着。只要能守住高阳关,俺捐多少都愿意!”
     有了张老板带头,其他富商也纷纷解囊,总算凑够了修缮城防和购买粮草的钱。杨延昭亲自带着士兵和百姓,修补城墙、加固护城河,还把新缴获的辽军武器分发给士兵,日夜操练。
     日子刚安稳没几天,并州那边又传来消息——杨延浦在抵御契丹小股部队时,不慎中了埋伏,虽然后来突围成功,但也受了重伤,需要静养。杨延昭得知后,心里急得不行,可高阳关离不开他,只能派王超带着些药品和补品,去并州看望弟弟。
     王超回来后,带来了杨延浦的信。信里说他伤势无大碍,让哥哥放心,还叮嘱杨延昭注意身体,别太劳累。杨延昭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眼眶忍不住红了——他们兄弟几个,为了守护大宋,个个都在刀尖上过日子,不知道哪天就会像父亲和弟弟延玉一样,再也回不来。
     佘太君也听说了杨延浦受伤的事,特意让人从汴梁捎来封信,信里没说别的,只让兄弟俩保重身体,还说天波府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杨延昭把信贴身收好,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心里就又有了劲。
     时间转眼到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夏天。这年夏天格外热,高阳关城里的井水都快干了,庄稼也蔫了不少。杨延昭正组织士兵挖井抗旱,突然接到探马禀报:“将军,不好了!辽圣宗又率领十万辽军,攻打咱们高阳关来了!这次他们还带了新的攻城器械,叫‘飞梯,能直接搭到城墙上!”
     杨延昭心里一紧——辽军刚败没多久,怎么又来这么快?他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周信皱着眉说:“将军,辽军这次来势汹汹,咱们的士兵刚经历过大战,还没完全恢复,要是硬拼,恐怕吃亏。”
     王小二也插了句嘴:“将军,俺听说那‘飞梯可厉害着呢,能一下子搭到城墙上,咱们的‘轰天雷可能都来不及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高阳关不能丢,咱们只能想办法应对。周信,你负责训练士兵,专门对付‘飞梯,比如在城墙上装钩子,等辽军的‘飞梯搭上来,就用钩子把它掀翻;王超,你负责看守粮草和水源,绝不能出任何差错;王小二,你继续负责传递军情,一旦发现辽军有新动向,立刻禀报!”
     将领们领了命,纷纷下去准备。杨延昭则带着几个工匠,在城墙上研究对付“飞梯”的办法。他们在城墙顶部装了很多铁钩,还在城墙根下挖了深沟,沟里插满了尖木,就算辽军的“飞梯”搭上来,士兵们也能把它掀翻,让辽军掉进沟里。
     没过几天,辽军就到了高阳关城下。辽圣宗坐在马上,看着城墙上忙碌的宋军,冷笑着说:“杨延昭,这次朕带了‘飞梯,我倒要看看,你还怎么守!”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毫不示弱:“辽圣宗,别以为有个破‘飞梯就能攻破高阳关!有本事你就来,我定让你有来无回!”
     辽圣宗气得下令:“攻城!让杨延昭见识见识朕的‘飞梯厉害!”
     辽军士兵推着“飞梯”,朝着高阳关冲来。这“飞梯”果然厉害,比普通的云梯高得多,底部有轮子,能快速推进,顶部还有钩子,能牢牢钩住城墙。很快,就有好几架“飞梯”搭到了城墙上,辽军士兵像蚂蚁一样,顺着“飞梯”往上爬。
     “快!用钩子掀翻他们的‘飞梯!”杨延昭高声喊道。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立刻拿起铁钩,钩住“飞梯”的横梁,用力一拉,“哗啦”一声,一架“飞梯”就被掀翻了,上面的辽军士兵摔进沟里,被尖木扎得惨叫连连。
     可辽军的“飞梯”太多了,掀翻了一架,又来一架。有几架“飞梯”还是搭到了城墙上,辽军士兵跳上城,跟宋军展开了肉搏战。
     杨延昭手持长枪,冲上去跟辽军士兵厮杀。他的枪法精湛,一枪一个准,很快就杀了好几个辽军士兵。可辽军士兵越来越多,杨延昭渐渐有些体力不支。就在这时,王小二拿着弓箭,一箭射倒了一个正要偷袭杨延昭的辽军士兵。
     “将军,小心!”王小二高声喊道。
     杨延昭回头看了一眼王小二,心里很是感激。他深吸一口气,又杀向辽军士兵。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双方死伤惨重。宋军虽然守住了城墙,但也折损了不少士兵,杨延昭的胳膊也被辽军的刀划了个口子,鲜血直流。
    &nbs

第7章 高阳关死守御辽寇,忠良沥血护山河(公元1008-1010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