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辽圣宗见攻不下高阳关,只能下令撤军。他坐在中军大帐里,看着伤亡名单,心里又气又急——他这次带的十万大军,才一天就折损了两万,要是再这么打下去,恐怕连高阳关的门都摸不到。
耶律休哥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杨延昭太狡猾了,咱们的‘飞梯也不管用。不如咱们还是围而不攻,等他们粮草耗尽,自然就会投降。”
辽圣宗想了想,只能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传朕旨意,把高阳关团团围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就算渴死饿死他们,也要让他们投降!”
辽军再次把高阳关围了起来。这次,他们不仅围了城,还把城外的水井都填了,想断了宋军的水源。
高阳关城里的情况越来越糟。井水越来越少,士兵和百姓们每天只能喝少量的水,有的人因为缺水,嘴唇都干裂了,甚至开始流鼻血。粮草也快用完了,士兵们每天只能吃一小碗稀粥,根本没力气训练和守城。
杨延昭看着城里的情况,心里像刀割一样。他让人把自己帐里的水和粮食都拿出来,分给士兵和百姓,自己则每天只喝一点米汤。周信见了,心疼地说:“将军,您不能这样!您要是倒下了,咱们就真的完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我没事。士兵和百姓们比我更需要这些。只要能守住高阳关,我就算饿几天、渴几天,也没关系。”
王小二见杨延昭这么辛苦,偷偷跑到城外,想找辽军的水源。可他刚出城门没多远,就被辽军的巡逻兵发现了。王小二拼命逃跑,虽然逃回了城里,但腿上又中了一箭,还被俘虏了一个宋军士兵。
辽圣宗得知俘虏了宋军士兵,立刻亲自审问。那士兵受不了严刑拷打,把城里缺水缺粮的情况全说了。辽圣宗听了,高兴得哈哈大笑:“好!太好了!杨延昭,这次我看你还怎么守!传朕旨意,加大包围力度,不准任何人靠近高阳关,等他们渴死饿死!”
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危急。有几个士兵因为实在太渴,偷偷跑到城外找水,结果被辽军杀了。百姓们也开始恐慌,有的甚至想打开城门投降。
杨延昭得知后,立刻召集城里的百姓,站在城楼上高声喊道:“乡亲们!我知道大家现在很困难,缺水缺粮,甚至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可我想告诉大家,一旦咱们打开城门投降,辽军就会屠城,咱们的妻儿老小都会死在他们手里!咱们现在坚守,虽然苦,但还有希望;要是投降,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老板也站出来,对着百姓们说:“乡亲们,杨将军说得对!上次辽军来攻,咱们就是这么熬过来的,这次也一定能熬过去!俺家里还有些存水和存粮,俺愿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着吃!”
有了杨延昭和张老板带头,百姓们的恐慌渐渐平息了。大家纷纷表示,愿意跟宋军一起,死守高阳关,就算渴死饿死,也不投降。
杨延昭看着百姓们坚定的眼神,心里很是感动。他立刻下令,把城里所有的水和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每个人每天只能领少量的水和粮食,尽量延长坚持的时间。同时,他还组织士兵,在城里挖深井,希望能找到新的水源。
挖井的士兵们干得很卖力,可挖了好几天,还是没找到水。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老工匠突然说:“将军,俺听说以前高阳关城里有口古井,在城中心的大槐树下,后来因为地震被埋了,说不定还能挖出来!”
杨延昭听了,立刻派人去城中心的大槐树下挖。士兵们挖了整整一天,终于挖到了那口古井。井水虽然不多,但清澈甘甜,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百姓们得知找到了古井,都欢呼雀跃。张老板更是高兴地说:“太好了!有了这口井,咱们就能多坚持几天了!说不定过几天,李将军的援军就到了!”
可援军迟迟没来。杨延昭派去汴梁求援的人,连赵恒的面都没见到,只得到一句“陛下正忙于玉清昭应宫落成大典,暂无暇顾及边境,令杨爱卿自行抵御”的回复。
杨延昭彻底失望了。他坐在帐里,看着父亲杨业的画像,喃喃自语:“爹,儿子没用,守了这么多年边境,还是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让士兵和百姓们跟着受苦。您说,儿子是不是该放弃了?”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周信急匆匆跑进来:“将军!好消息!李继隆将军率领五万大军,来支援咱们了!还有,杨延浦将军伤势好转,也率领一万士兵,从并州赶来支援咱们了!”
杨延昭猛地站起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你没骗我?”
周信笑着说:“将军,俺怎么会骗您!您快出去看看,援军已经到城外了!”
杨延昭快步走出帐外,果然看到远处尘土飞扬,宋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立刻下令:“打开城门,迎接援军!”
李继隆和杨延浦见到杨延昭,都很是高兴。李继隆拍着杨延昭的肩膀:“延昭,辛苦你了!这次我带来了足够的粮草和水源,咱们可以跟辽军好好打一场了!”
杨延浦也拉着哥哥的手:“大哥,我听说你这边情况危急,就立刻率军赶来了。咱们兄弟俩,这次一起打退辽军!”
杨延昭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立刻召集所有将领,商议反击辽军的计划。“辽军现在以为咱们缺水缺粮,肯定放松了警惕。咱们可以趁夜发动偷袭,烧了他们的粮草营,再前后夹击,定能打退辽军!”
将领们纷纷同意。当天晚上,杨延昭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偷偷摸出高阳关,绕到辽军的粮草营后面;李继隆和杨延浦则率领大军,在辽军大营正面布阵,准备接应。
辽军的粮草营守卫松懈,杨延昭率领士兵,很容易就摸了进去。他们放了一把火,很快就把粮草营烧了起来。大火照亮了夜空,辽军士兵们被惊醒,纷纷跑去救火。
杨延昭率领士兵,趁乱杀了不少辽军士兵,然后朝着宋军大营方向撤退。辽圣宗得知粮草营被烧,气得暴跳如雷,立刻下令率军追击。可刚追出大营,就遇到了李继隆和杨延浦率领的宋军。
“杀!”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们因为粮草营被烧,士气低落,根本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
杨延昭也率领士兵杀了回来,跟李继隆、杨延浦汇合,一起夹击辽军。辽军腹背受敌,很快就乱作一团。辽圣宗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契丹。
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高阳关之战,再次以宋军胜利告终。
战斗结束后,杨延昭、李继隆和杨延浦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远处的天空,心里都很是感慨。李继隆说:“延昭,延浦,这次要是没有你们,咱们还真不一定能打退辽军。”
杨延浦笑着说:“李将军太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大宋,理应互相帮助。”
杨延昭则看着城里的百姓,说道:“这次胜利,最该感谢的是咱们高阳关的百姓。要是没有他们的支持,咱们根本撑不到援军到来。”
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给士兵们送水送粮,有的还拉着杨延昭的手,不停地道谢。张老板更是激动地说:“杨将军,李将军,杨将军,你们真是咱们大宋的守护神啊!有你们在,咱们就不怕辽军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这次倒是很痛快,下旨重赏了杨延昭、李继隆和杨延浦等人,还下令拨款抚恤高阳关的士兵和百姓。可杨延昭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辽圣宗这次损失惨重,肯定会更加记恨大宋,迟早还会再来攻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果然,没过多久,契丹就派人来大宋,说要跟大宋重新议和,要求大宋增加岁币,还要大宋把高阳关周边的几个县城割让给契丹。赵恒又开始犹豫,召集大臣们商议。
杨延昭得知后,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陛下,契丹狼子野心,绝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咱们要是这次让步,他们下次还会得寸进尺!臣愿率领高阳关的士兵,继续抵御契丹,绝不让大宋的一寸土地落入契丹手中!”
李继隆和杨延浦也纷纷写奏折,支持杨延昭的观点。大臣们也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一派主张抵抗。赵恒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采纳了抵抗的建议,拒绝了契丹的议和要求,还把契丹使者骂了一顿,赶了回去。
消息传到高阳关,杨延昭总算松了口气。他知道,赵恒这次能拒绝契丹,多半是因为刚打赢仗,底气足了些。可这底气,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命换来的,要是下次再遇到危机,还不知道赵恒会不会这么坚决。
接下来的几个月,高阳关总算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杨延昭趁着这段时间,抓紧修缮城防、训练士兵,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准备应对下一次可能到来的战争。李继隆回了汴梁,杨延浦也返回了并州,临走前,兄弟俩特意聚了一次。
那天晚上,杨延昭在帐里备了几个小菜,一壶酒。兄弟俩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都有些感慨。杨延浦先开口:“大哥,这次能打退辽军,多亏了你在高阳关死守。只是……我总觉得,契丹不会就这么算了。”
杨延昭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你说得对。辽圣宗年轻气盛,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会卷土重来。咱们只能做好准备,等他们来。”
“可陛下那边……”杨延浦皱了皱眉,“上次封禅、修宫殿花了那么多钱,这次虽然拒绝了契丹的无理要求,可要是下次契丹再来,国库能不能支撑得起,还不好说。”
杨延昭沉默了——这也是他最担心的问题。赵恒现在一门心思放在祭祀和修宫殿上,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发展国力、加强军备上。要是再这么下去,大宋迟早会出大问题。
“不管陛下怎么样,咱们做臣子的,总得守住自己的本分。”杨延昭放下酒杯,眼神坚定,“只要咱们还在,就绝不让契丹踏入大宋一步。”
杨延浦点了点头:“大哥说得对。我回并州后,也会加强训练,要是契丹来攻,咱们兄弟俩互相呼应,定能打退他们。”
兄弟俩又聊了很久,从小时候跟着父亲练武,到后来各自镇守一方,聊到父亲和弟弟延玉的牺牲,眼眶都有些红。第二天一早,杨延浦就率军返回了并州,杨延昭亲自送他到城外,看着他的军队渐渐远去,心里满是不舍。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冬天。这年冬天格外冷,鹅毛大雪下了好几天,把高阳关盖得严严实实。杨延昭担心士兵们冻着,让人给每个士兵都发了一件棉袄,还在军营里烧了炭火,让士兵们能暖暖和和地过冬。
百姓们也没闲着,有的给士兵们送棉衣,有的给士兵们送热汤,有的还主动帮士兵们清扫营里的积雪。张老板更是大方,给军营送了一百多担柴火,还说:“杨将军,天冷,让士兵们多烧点柴火,别冻着了。要是柴火不够,俺再让人送过来。”
杨延昭心里很是感动,他知道,有这么好的百姓支持,就算再苦再难,他也能守住高阳关。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家以为能安稳过冬的时候,莫州传来了消息——莫州发生了瘟疫,很多百姓都病倒了,有的甚至死了。杨延昭得知后,心里很是着急。莫州是他曾经镇守过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他都很熟悉,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们受苦。
他立刻召集周信和王超,说道:“莫州发生瘟疫,百姓们受苦,咱们不能不管。周信,你负责守好高阳关,我率领五千士兵,带着药品和粮食,去莫州支援。”
周信连忙说道:“将军,不行啊!现在天气这么冷,路上不安全,而且您要是走了,高阳关的防务就会空虚,万一辽军来攻,怎么办?”
王超也跟着说:“是啊将军!莫州那边有官员负责,您要是去了,高阳关这边就危险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莫州的百姓们现在需要帮助,我不能不管。辽军刚败没多久,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来攻。而且,我只是去支援莫州,处理完瘟疫就回来,不会耽误太久。”
周信和王超见杨延昭态度坚决,只能点头同意。杨延昭立刻让人准备药品和粮食,挑选了五千精锐士兵,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朝着莫州方向赶去。
路上的雪很大,马蹄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士兵们冒着严寒,日夜兼程,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赶到了莫州。
莫州城里一片死寂,街上很少有人走动,偶尔能看到几个戴着口罩的士兵,在搬运尸体。杨延昭心里很是难受,他立刻召集莫州的官员,了解瘟疫的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莫州知府哭丧着脸说:“杨将军,您可来了!这瘟疫太厉害了,已经死了上千人了,还有很多人病倒了,咱们的药品和粮食都快用完了,实在没办法了!”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别着急,我带来了药品和粮食,还有五千士兵,咱们一起想办法控制瘟疫。”
他立刻下令,把带来的药品和粮食分发给百姓,让士兵们帮助百姓们清扫街道、掩埋尸体,还让医生们挨家挨户地为百姓们诊治。他自己也没闲着,每天都戴着口罩,走街串巷,看望生病的百姓,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有个叫李大娘的百姓,家里人都得了瘟疫,就剩她一个人还没病倒。她看着家里生病的亲人,绝望得想自杀。杨延昭得知后,亲自来到她家里,安慰她说:“李大娘,你别绝望。咱们有药品,有医生,一定能治好你家人的病。你要坚强起来,好好照顾你的家人,等他们好了,咱们就能一起过好日子了。”
李大娘听了杨延昭的话,心里有了希望。她擦了擦眼泪,说道:“杨将军,谢谢您!俺听您的,俺一定坚强起来,照顾好俺的家人。”
在杨延昭的努力下,莫州的瘟疫渐渐得到了控制。生病的百姓们慢慢好转,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少。半个月后,莫州的瘟疫终于被彻底控制住了,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恢复了正常。
百姓们为了感谢杨延昭,特意在莫州的城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杨六郎驰援莫州,驱散瘟疫救百姓”。杨延昭看着石碑,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他准备返回高阳关的时候,莫州知府突然收到了汴梁传来的圣旨——赵恒下令,让杨延昭立刻返回汴梁,说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跟他商议。
杨延昭心里很是疑惑——他刚控制住莫州的瘟疫,陛下怎么突然让他回汴梁?难道是高阳关出了什么事?他立刻让人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朝着汴梁方向赶去。
一路上,杨延昭心里都很是忐忑。他不知道赵恒找他有什么事,是好事还是坏事。他想起上次因为劝谏赵恒不要封禅,被赵恒批评“不懂君臣之道”,心里就有些不安。
经过几天的奔波,杨延昭终于赶到了汴梁。他刚进汴梁城,就看到城里张灯结彩,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他心里很是疑惑——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这么热闹?
他来到皇宫,见到了赵恒。赵恒坐在龙椅上,脸上满是笑容:“杨爱卿,你来了!这次你在莫州控制住了瘟疫,立了大功,朕要好好赏你!”
杨延昭连忙说道:“陛下,这都是臣应该做的,不用赏赐。臣不知道陛下找臣回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赵恒笑着说:“杨爱卿,朕找你回来,是有一件大喜事要跟你说。朕最近得到了一件宝物,是一块刻有‘天授皇运,大宋永固的玉璧,据说是上天赐予朕的,这说明朕是天命所归,大宋会永远昌盛!朕决定,下个月举行隆重的庆典,昭告天下,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件喜事!”
杨延昭听了,心里很是失望。他还以为赵恒找他回来,是要跟他商议边境防务的事,没想到居然是因为这么一件虚无缥缈的事。他忍不住说道:“陛下,现在边境还不稳定,契丹随时可能来攻,百姓们的生活也还不富裕,举行庆典会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不如把这些钱财和人力用在发展国力、加强军备上,为将来北伐契丹做准备。”
赵恒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杨爱卿,你怎么又说这种话?这玉璧是上天赐予朕的,举行庆典是为了感谢上天,保佑大宋平安。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
杨延昭还想再劝谏,可赵恒却摆了摆手:“好了,杨爱卿,朕不想跟你争论这件事。你刚从莫州回来,也累了,先下去休息吧。下个月的庆典,你必须参加。”
杨延昭看着赵恒固执的样子,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劝谏下去也没用,只能躬身行礼,退出了皇宫。
他刚走出皇宫,就看到了张咏。张咏看到他,连忙走过来,叹了口气:“延昭,你回来了。陛下找你回来,是不是为了庆典的事?”
杨延昭点了点头:“是啊。陛下得到了一块所谓的‘宝物,就要举行庆典,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我劝谏他,他还不高兴。”
张咏摇了摇头:“陛下现在越来越沉迷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听不进任何劝谏。我已经劝谏过他好几次了,可他根本不听。照这样下去,大宋迟早会出问题。”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说道:“张大人,不管陛下怎么样,咱们做臣子的,总得守住自己的本分。我会尽快返回高阳关,加强防务,就算陛下不重视边境,我也要守住大宋的北方门户。”
张咏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延昭,你在高阳关要多加小心,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
杨延昭谢过张咏,就去了天波府。佘太君见到他,很是高兴,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杨延昭把自己在莫州和高阳关的经历,跟佘太君说了一遍。佘太君听了,心里很是心疼:“延昭,你辛苦了。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娘担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延昭点了点头:“娘,您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在天波府待了几天,杨延昭就准备返回高阳关。佘太君把他送到府门口,拿出一个新的平安符,挂在他的脖子上:“延昭,这个平安符是娘去相国寺求的,能保佑你平安无事。你带着它,就像娘在你身边一样。”
杨延昭紧紧握住平安符,心里满是感动。他跪在佘太君面前,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翻身上马,朝着高阳关方向疾驰而去。
回到高阳关后,杨延昭立刻召集周信和王超,了解高阳关的情况。周信笑着说:“将军,您放心,高阳关一切安好。辽军没有来攻,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
杨延昭点了点头:“那就好。咱们不能放松警惕,还要继续加强训练,修缮城防,为下一次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杨延昭依旧每天训练士兵、巡查城防,偶尔还会去城里看望百姓,了解百姓们的生活情况。百姓们也都很喜欢他,有什么事都会跟他说。
转眼就到了赵恒举行庆典的日子。汴梁城里热闹非凡,赵恒率领文武百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还大赦天下,赏赐了很多官员。可边境的士兵们,却只能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有的士兵甚至连一件暖和的棉袄都没有。
杨延昭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汴梁的方向,心里很是感慨。他知道,赵恒现在沉浸在自己的“盛世”里,根本不知道边境的艰难。他只能默默发誓,就算陛下不重视边境,他也要守住高阳关,保卫大宋的土地,保护百姓们的安全。
时间很快就到了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春天。这年春天,契丹没有来攻,边境难得平静。杨延昭趁着这段时间,组织士兵和百姓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了很多粮食。到了秋天,高阳关周边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可杨延昭心里清楚,这平静只是暂时的。辽圣宗肯定还在积蓄力量,迟早会再来攻打大宋。他没有放松警惕,依旧每天训练士兵、修缮城防,还派人去契丹打探情报,了解契丹的动向。
果然,到了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冬天,探马传来消息——辽圣宗在幽州集结了十五万辽军,还从西夏借了五万士兵,准备在明年春天,再次攻打高阳关。
杨延昭得知后,心里很是凝重。这次辽军不仅人数众多,还联合了西夏,实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他立刻召集周信、王超等人,商议对策。
“兄弟们,这次辽军来势汹汹,还联合了西夏,咱们的压力很大。”杨延昭看着将领们,严肃地说,“咱们必须尽快做好准备,不仅要加固城防,还要训练士兵,准备好足够的武器和粮草。另外,我会派人去汴梁和并州,请求陛下和杨延浦将军派援军来支援咱们。”
周信皱了皱眉:“将军,陛下现在一门心思放在祭祀和庆典上,会不会派援军来啊?”
杨延昭叹了口气:“不管陛下会不会派援军,咱们都得试试。就算没有援军,咱们也要守住高阳关,绝不让辽军和西夏军踏入大宋一步!”
将领们纷纷点头:“将军放心!我们跟您一起,死守高阳关,就算战死,也不会让辽军和西夏军前进一步!”
杨延昭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感动。他立刻写了两份奏折,一份送往汴梁,请求赵恒派援军;一份送往并州,请求杨延浦派援军。同时,他还下令,让士兵们加紧训练,修缮城防,准备武器和粮草。
百姓们得知辽军和西夏军要来攻,也纷纷主动来帮忙。有的捐粮食,有的捐武器,有的甚至报名参军,想跟宋军一起保卫高阳关。张老板更是大方,捐了五千两银子,还说:“杨将军,只要能守住高阳关,俺就算倾家荡产,也愿意!”
在大家的努力下,高阳关的防务很快就准备好了。杨延昭站在城楼上,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士兵和百姓,心里暗暗发誓:“爹,弟弟,陛下,百姓们,我杨延昭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死守高阳关,不让辽军和西夏军踏入大宋一步!就算拼了我的性命,也要保卫大宋的土地,保护百姓们的安全!”
而此时的辽军和西夏军,已经在幽州集结完毕,准备在明年春天,对高阳关发起猛烈的进攻。大宋和契丹、西夏之间的又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杨延昭能否守住高阳关?大宋能否抵挡得住辽军和西夏军的进攻?北伐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
在天波府的祠堂里,佘太君再次对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祈祷:“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挡住辽军和西夏军的进攻,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
月光洒在祠堂里,牌位上的字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西夏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的太平,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却也是支撑着杨延昭、支撑着无数大宋军民前行的希望。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欢。
第7章 高阳关死守御辽寇,忠良沥血护山河(公元1008-1010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