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四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更凶些。高阳关的城墙上结着一层薄冰,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连最耐冻的老兵都得缩着脖子搓手。杨延昭穿着件半旧的紫花布面棉甲,领口袖口都磨出了毛边,却依旧脊背挺得笔直,目光像鹰隼似的扫过关外茫茫雪原——那片白色尽头,就是契丹人的地盘,如今正藏着十五万虎狼之师,还有五万西夏骑兵,像群饿极了的野狼,等着开春就扑过来撕咬大宋的疆土。
“将军,喝碗热汤暖暖身子!”身后传来个清脆的声音,周信捧着个粗瓷碗跑过来,碗沿还冒着白气,“伙房刚熬的羊肉汤,加了点生姜,驱寒!”
杨延昭接过碗,指尖碰到温热的瓷壁,才算找回点暖意。他低头喝了一口,膻气不重,鲜味儿倒足,笑着点头:“不错,比上次那锅掺了太多水的强多了。”
“那可不!”周信挠挠头,脸上冻得通红,“张老板昨天又送了两头羊过来,说给弟兄们补补。还念叨着您呢,说等雪停了,要给您送坛他藏了三年的高粱酒。”
提到张老板,杨延昭心里软了软。那是个五十来岁的汉子,早年在莫州做过粮商,后来搬到高阳关,开了家杂货铺。上次瘟疫的时候,他不仅捐柴火,还带着伙计帮着掩埋尸体,一点不含糊。如今听说辽军要再来,又是捐银子又是送东西,半点没含糊。
“替我谢过张老板,”杨延昭把碗递给周信,又望向关外,“对了,去汴梁和并州的信使,有回信了吗?”
提到这事儿,周信的脸瞬间垮了下来,摇了摇头:“汴梁那边只传回句话,说是陛下知道了,让您‘谨守边境,勿要惊扰,援军的事儿提都没提。并州那边倒快,杨将军回信说,他已经整备了三万兵马,就等您这边消息,只要辽军一动,他就从侧翼袭扰,就是……”
“就是什么?”杨延昭追问。
“就是并州粮草也紧,杨将军说最多只能支撑两个月,要是咱们这边拖久了,他那边也难。”周信声音低了下去,“还有,探马说西夏那边,这次带队的是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那小子比他爹还狠,去年在灵州跟咱们打了一仗,杀了咱们不少弟兄。”
杨延昭沉默了。他早知道赵恒靠不住,可真听到“勿要惊扰”这四个字,心里还是像被冰锥扎了一下。汴梁城里现在怕是还在为那块“天授皇运”的玉璧热闹,赵恒大概觉得,只要天天祭祀上天,契丹人就会自己退走,西夏人就会乖乖臣服。可他忘了,刀剑和粮草,才是守住江山的根本。
“将军,您也别太忧心。”周信见他脸色不好,连忙劝道,“咱们现在城防也加固了,粮草也备了些,弟兄们士气也足,真打起来,未必怕他们!”
“话是这么说,可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胜算。”杨延昭拍了拍周信的肩膀,“你去通知王超,让他再清点一遍武器,特别是弩箭,一定要够数。另外,让斥候再往前探五十里,密切盯着辽军的动向,有任何消息,立刻回报。”
“好嘞!”周信应了一声,捧着碗小跑下去。
杨延昭又站了会儿,风越来越大,吹得他棉甲上的带子“哗哗”响。他正准备下城楼,忽然瞥见远处雪地里有个黑影,像只兔子似的,飞快地朝着城门方向跑过来,后面还跟着几个骑马的辽兵,手里的弯刀在雪光下闪着冷光。
“有情况!”杨延昭立刻拔出腰间的佩剑,朝着城楼下喊道,“弓弩手准备!保护那个黑影!”
城楼下的士兵反应极快,“哗啦”一声,几十张弩箭对准了追来的辽兵。那黑影跑得更快了,眼看就要到城下,却脚下一滑,摔在雪地里。追来的辽兵见状,立刻加速,为首的那个嘴里还喊着契丹话,大概是“抓活的”。
“放箭!”杨延昭一声令下。
弩箭“嗖嗖”射出,几个辽兵来不及躲闪,纷纷中箭落马。剩下的辽兵见势不妙,不敢再追,掉转马头就跑。
杨延昭立刻让人放下吊桥,派了几个士兵去把那个黑影扶上来。等士兵把人带到跟前,杨延昭才发现,那居然是个姑娘,穿着一身黑色的劲装,头发用布包着,脸上沾了不少雪,却掩不住一双亮得惊人的眼睛,只是脸色苍白,嘴唇冻得发紫,显然是跑了很久。
“你是谁?为什么会被辽兵追杀?”杨延昭问道,语气放缓了些——这姑娘看着不过十六七岁,怎么会出现在边境,还被辽兵追?
那姑娘喘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看向杨延昭。她的目光在杨延昭脸上停留了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声音还有些发颤:“你……你是杨延昭杨将军?”
“正是。”杨延昭点头,“你认识我?”
“我当然认识!”姑娘激动地抓住杨延昭的胳膊,“我叫慕容雪,我爹是莫州的医官慕容远,去年莫州闹瘟疫,是您带着药品和粮食来救的我们!我爹说,您是大英雄!”
提到慕容远,杨延昭倒有印象。那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医官,上次在莫州,他带着几个徒弟没日没夜地给百姓治病,还研制了预防瘟疫的药方,帮了大忙。没想到他还有个这么大的女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来是慕容医官的女儿。”杨延昭松开她的手,“你怎么会在这里?还被辽兵追杀?”
慕容雪这才想起正事,脸色又紧张起来:“将军,我是来给您报信的!我爹前段时间被辽兵抓去了,他们说要我爹给他们的士兵治病,我爹不肯,就偷偷让我跑出来,说辽军现在正在幽州城外练新兵,还造了很多攻城的云梯和冲车,准备正月十五那天,趁着咱们过元宵节放松警惕,突然来攻高阳关!”
“正月十五?”杨延昭心里一沉。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三了,离正月十五只有二十来天,时间这么紧,他们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没错!”慕容雪用力点头,从怀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递给杨延昭,“这是我爹偷偷画的辽军大营的分布图,上面标了他们的粮草存放地和攻城武器的位置。我爹说,要是能烧了他们的粮草,就能拖延他们进攻的时间!”
杨延昭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张草图,虽然画得简单,却标得很清楚:辽军大营分左中右三营,粮草营在左营后面,离主营有两里地,周围只有五百士兵守卫。攻城武器营在右营,守卫更严些,有一千士兵。
“你爹冒这么大的风险,就是为了给咱们送这张图?”杨延昭心里很是感动。慕容远只是个普通的医官,却有这样的忠肝义胆,比起汴梁城里那些只会拍赵恒马屁的官员,强太多了。
“我爹说,您是百姓的救星,要是高阳关破了,莫州的百姓又要遭殃了。”慕容雪说着,眼圈红了,“将军,您一定要救救我爹!辽兵说,要是我十天之内不回去,就杀了我爹!”
“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你爹。”杨延昭郑重地说,“不过现在你不能回去,辽兵已经见过你了,你回去就是送死。你先在军营里住下,等咱们击退了辽军,再想办法救你爹。”
慕容雪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好,我听将军的。不过我会医术,还会点武功,我可以帮着照顾受伤的士兵,也可以帮着侦查,我不会给您添麻烦的!”
杨延昭看着她坚定的眼神,笑了笑:“好,那你就跟着伙房的王大娘先住下,明天我让人教你怎么在军营里做事。”
他让人把慕容雪带去休息,自己则拿着那张草图,快步走向中军帐。周信和王超已经在帐里等着了,看到杨延昭进来,连忙起身。
“将军,您回来了!是不是有什么新消息?”周信问道。
杨延昭把慕容雪带来的消息和那张草图跟他们说了一遍。周信和王超听了,都很是震惊。
“没想到辽军这么快就准备进攻了,还选在正月十五,这是想打咱们个措手不及啊!”王超皱着眉说。
“还有慕容医官,真是好样的!”周信感慨道,“要是咱们大宋多些这样的人,何愁打不过契丹人!”
“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杨延昭把草图铺在桌上,“你们看,辽军的粮草营守卫薄弱,要是咱们能派一支精锐,偷偷摸过去,烧了他们的粮草,就能拖延他们的进攻时间,说不定还能让他们军心大乱。”
周信眼睛一亮:“将军,您是想让我带队去?我保证,一定把他们的粮草烧得干干净净!”
“不行,你得守着高阳关。”杨延昭摇头,“我打算亲自带队去。你和王超留在城里,加固城防,训练士兵,要是辽军提前来攻,你们一定要守住,等我回来。”
“将军,您亲自去太危险了!”王超连忙说道,“辽军大营里有十五万兵马,就算粮草营守卫少,可一旦被发现,您就很难脱身了!”
“我知道危险,可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杨延昭看着他们,“咱们的援军没指望,粮草也只够支撑三个月,要是等辽军带着攻城武器来攻,咱们胜算更小。只有烧了他们的粮草,才能争取时间,说不定还能等到并州的援军。”
他顿了顿,又说:“而且我熟悉辽军的作战方式,也去过幽州附近,比你们更适合带队。你们放心,我会小心的,最多三天,我一定回来。”
周信和王超见他态度坚决,知道劝不动,只能点头同意。
“那将军您一定要多带些精锐,再带上最好的战马,万一遇到危险,也能快点脱身。”周信说。
“还有,带上这个。”王超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递给杨延昭,“这是我家传的迷药,撒在水里或者食物里,能让人昏睡三个时辰,遇到辽兵巡逻,或许能用得上。”
杨延昭接过瓷瓶,点了点头:“好,我都带上。你们俩留在城里,一定要多加小心,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绝不能放松警惕。”
“将军放心!”周信和王超齐声说道。
第二天一早,杨延昭挑选了五百名精锐士兵,都是身经百战、擅长骑马和近战的。他让士兵们都换上契丹人的衣服——这些衣服是上次打退辽军时缴获的,一直存着,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他自己也换了一身,还在脸上贴了些假胡子,看起来像个契丹的小军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慕容雪听说杨延昭要亲自去烧辽军粮草,非要跟着去。
“将军,我去过幽州,熟悉那里的地形,而且我会说几句契丹话,遇到盘问,我能帮上忙!”慕容雪拉着杨延昭的胳膊,不肯松手。
“不行,太危险了。”杨延昭摇头,“你留在城里,帮着照顾受伤的士兵,就是在帮我。”
“我不!”慕容雪眼睛红了,“我爹还在辽军大营里,我想去找他,就算找不到,能帮您烧了粮草,也是在救我爹!将军,您就让我去吧,我不会拖后腿的,我还会武功,能保护自己!”
说着,慕容雪拔出腰间的短剑,耍了几个招式,动作又快又准,看得出来是练过的。
杨延昭犹豫了。慕容雪说的没错,她熟悉地形,还会说契丹话,确实能帮上忙。而且她救父心切,就算自己不让她去,她说不定也会偷偷跟去,那样更危险。
“好吧,你跟我去,但你必须答应我,一切都要听我的,不许擅自行动。”杨延昭终于松口。
“我答应!”慕容雪立刻笑了,眼睛亮得像星星,“将军,您放心,我一定听您的!”
杨延昭让人给慕容雪也换了身契丹女人的衣服,又教了她几句常用的契丹话,比如“我是去探亲的”“路过这里”之类的。一切准备就绪,杨延昭带着五百名士兵和慕容雪,趁着天还没亮,悄悄出了高阳关,朝着幽州方向疾驰而去。
路上的雪很厚,马蹄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好在风大,掩盖了不少动静。他们白天休息,晚上赶路,尽量避开辽兵的巡逻队。慕容雪果然熟悉地形,她带着大家走的都是小路,很少遇到人。
第三天傍晚,他们终于到了幽州城外。远远望去,辽军的大营像一座黑色的城堡,连绵好几里地,营门口有辽兵拿着长矛巡逻,戒备森严。
杨延昭让士兵们在离辽军大营十里地的一片树林里停下,休息片刻,准备晚上行动。
“将军,前面就是辽军的粮草营,离这里只有两里地。”慕容雪指着远处的一个小营寨,对杨延昭说,“我爹说,粮草营的守卫虽然少,但每半个时辰就会巡逻一次,咱们得等巡逻队过去,才能偷偷摸进去。”
杨延昭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望远镜——这望远镜是一个西域商人送的,能看清一里地外的东西,在战场上帮了他不少忙。他透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着粮草营的情况:粮草营周围有一圈栅栏,上面挂着灯笼,每隔十米就有一个辽兵站在栅栏后面,手里拿着弓箭。营门口有两个辽兵守着,旁边还拴着几匹战马。
“巡逻队来了。”慕容雪低声说。
杨延昭立刻放下望远镜,只见一队辽兵,大概有二十人,举着火把,朝着粮草营的方向走去。等巡逻队走远了,杨延昭对士兵们做了个手势,示意大家跟上。
他们猫着腰,悄悄朝着粮草营靠近。快到栅栏的时候,杨延昭让大家停下,派了两个士兵,悄悄摸过去,解决了栅栏后面的两个辽兵。那两个辽兵甚至没来得及发出声音,就被士兵们捂住嘴,抹了脖子。
杨延昭带着大家,从栅栏的缺口处钻了进去。粮草营里堆满了粮草,都是用麻袋装好的,堆得像小山似的。营里的辽兵大多在帐篷里睡觉,只有几个在外面站岗。
“你们几个,去解决站岗的辽兵,动作轻点。”杨延昭对身边的几个士兵说。
士兵们点了点头,悄悄摸了过去。很快,站岗的辽兵也被解决了。
“慕容雪,你跟我去帐篷里看看,有没有辽兵醒着。”杨延昭对慕容雪说。
慕容雪点了点头,跟着杨延昭走进一个帐篷。帐篷里有五个辽兵,睡得正香,还打着呼噜。杨延昭从怀里掏出王超给的迷药,撒在帐篷里的水壶里,又悄悄退了出来。
“其他帐篷也一样,都撒上迷药,确保他们醒不过来。”杨延昭对士兵们说。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很快,所有帐篷里的辽兵都被迷药放倒了。
“现在,点火!”杨延昭一声令下。
士兵们立刻拿出火把,点燃了堆在粮草旁边的干草。干草很快就烧了起来,火借风势,“呼呼”地往上窜,很快就烧到了粮草袋。
“不好!着火了!”远处传来辽兵的喊叫声。
杨延昭知道,他们的时间不多了,立刻喊道:“撤!快撤!”
大家立刻朝着栅栏的缺口处跑去。就在这时,慕容雪突然停了下来,朝着远处的一个帐篷跑去。
“慕容雪,你干什么?”杨延昭连忙拉住她。
“我爹!我爹可能在那个帐篷里!我要去看看!”慕容雪挣扎着说。
“不行!现在太危险了,辽兵马上就来了!”杨延昭用力拉住她。
“我不管!我一定要救我爹!”慕容雪哭着说,用力推开杨延昭,朝着那个帐篷跑去。
杨延昭没办法,只能跟着她跑过去。他刚跑进帐篷,就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被绑在柱子上,正是慕容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爹!”慕容雪扑过去,解开慕容远身上的绳子。
“雪儿,你怎么来了?快走吧,辽兵要来了!”慕容远看到女儿,又惊又喜,连忙说道“爹,
第8章 寒夜密探传警讯,侠女倾心助忠良(公元1011-1012年春)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