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是……要是陛下知道了,会怪罪您的!”
“怪罪就怪罪吧,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怕什么?”张咏笑着说,“高阳关不能没有你,大宋的北方门户不能没有你。你要是留在汴梁,不仅救不了高阳关的百姓,还会被赵恒耽误了。听我的,今晚就走,趁现在还没人发现。”
杨延昭看着张咏,眼里满是感激。他知道,张咏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帮他的。他咬了咬牙,点了点头:“好!张大人,多谢您!要是我能平安回到高阳关,一定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别说这些客套话了,快收拾一下,准备走。”张咏催促道,“我已经帮你安排好了,今晚三更,会有一辆马车在驿馆后门等你,带你出汴梁城。出了城,你就沿着这条路走,很快就能到高阳关。”
张咏说着,递给杨延昭一张地图。
杨延昭接过地图,仔细看了看,把路线记在心里。他又收拾了一些必要的东西,换上百姓的衣服,跟着张咏,悄悄地来到驿馆后门。
三更时分,一辆马车果然停在后门。车夫看到张咏,点了点头。张咏拍了拍杨延昭的肩膀:“延昭,一路保重!到了高阳关,一定要好好守着,别让我失望!”
“张大人,您也多保重!”杨延昭拱了拱手,转身登上马车。
马车缓缓驶动,朝着汴梁城外驶去。杨延昭坐在马车上,掀开窗帘,看着汴梁城的灯火越来越远,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次离开汴梁,以后可能就再也不能回来了。但他不后悔,因为高阳关有他的妻子,有他的弟兄,有他要守护的百姓。
马车行驶了大概两个时辰,终于出了汴梁城。车夫把杨延昭送到一个岔路口,指着一条小路说:“杨将军,沿着这条路走,就能到高阳关了。小人就送您到这里,您多保重。”
“多谢车夫。”杨延昭递给车夫一些盘缠,转身朝着小路走去。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一路疾行,不敢有丝毫耽搁。他白天赶路,晚上就找个破庙或者山洞休息。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山泉水。虽然很辛苦,但他心里却很踏实,因为他离高阳关越来越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天中午,杨延昭走到一片树林里,突然听到前面有打斗声。他心里一紧,立刻拔出腰间的短剑,朝着打斗声的方向跑去。
跑到近前,杨延昭看到一群山贼正在抢劫一个商队。商队里的人大多是老弱妇孺,根本不是山贼的对手,已经有好几个人被山贼打伤了。
“住手!”杨延昭大喊一声,冲了上去。
山贼们看到杨延昭,都愣了一下。为首的山贼是个满脸横肉的大汉,他打量了杨延昭一眼,不屑地说:“哪里来的臭小子,敢管爷爷的闲事?赶紧滚,不然爷爷连你一起杀!”
“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还敢伤人,你们就不怕王法吗?”杨延昭怒视着山贼。
“王法?”大汉哈哈大笑,“在这荒山野岭,爷爷就是王法!兄弟们,给我上,杀了这臭小子!”
山贼们立刻朝着杨延昭冲了过来。杨延昭毫不畏惧,握着短剑,迎了上去。他的武功本就高强,虽然身上还有伤,但对付这些山贼,还是绰绰有余。只见他短剑一挥,就有一个山贼被砍中了胳膊,惨叫着倒在地上。
其他山贼见杨延昭这么厉害,都吓得不敢上前。大汉见状,气得大骂:“废物!一群废物!看我的!”
说完,大汉举起一把大刀,朝着杨延昭砍来。杨延昭从容应对,短剑和大刀碰撞在一起,发出“铛”的一声巨响。大汉只觉得手臂发麻,大刀差点脱手而出。他心里暗暗惊讶——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普通的小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力气!
杨延昭趁机一脚踢在大汉的肚子上,大汉疼得弯下了腰。杨延昭又一剑刺出,刺穿了大汉的肩膀。大汉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山贼们见首领被打伤,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转身就跑。杨延昭也没去追,而是转身去查看商队的人。
“多谢壮士相救!多谢壮士相救!”商队的首领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他走到杨延昭面前,拱手道谢,“要是没有壮士,我们这次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老人家不用客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应该的。”杨延昭笑着说,“你们没事吧?有没有人受伤严重?”
“有几个兄弟伤得比较重,其他的都是轻伤。”老者叹了口气,“我们是从并州来的,要去莫州做生意,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山贼。”
“并州?”杨延昭眼前一亮,“你们认识杨延浦将军吗?”
“杨延浦将军?”老者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认识!杨将军是并州的守将,我们商队在并州做生意,经常能见到杨将军。杨将军是个好官,不仅保护我们商人的安全,还减免了我们不少赋税。”
“那就好。”杨延昭笑着说,“我是杨延浦将军的兄长杨延昭,正要回高阳关。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带我一段路,我想尽快赶到高阳关。”
“您就是杨延昭将军?”老者惊讶地说,“久仰将军大名!将军能护着莫州百姓,还能打退辽军,是我们大宋的大英雄!我们当然愿意带将军一段路,将军快请上车!”
杨延昭谢过老者,跟着他上了马车。马车里很宽敞,还有一张小床。老者让杨延昭躺在小床上休息,又让人给杨延昭端来一些食物和水。
杨延昭确实累了,躺在小床上,很快就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马车还在行驶,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将军,您醒了?”老者坐在旁边,看到杨延昭醒来,笑着说,“我们已经走了大概一百多里路,再走两天,就能到高阳关了。”
“多谢老人家。”杨延昭坐起来,伸了个懒腰,“这一路多亏了你们,不然我还不知道要走多久才能到高阳关。”
“将军客气了。”老者笑着说,“能为将军做点事,是我们的荣幸。对了,将军,我听说辽军最近又在集结兵力,好像要再次进攻高阳关,您这次回高阳关,一定要多加小心啊。”
“我知道。”杨延昭点了点头,“我已经派人给杨延浦将军送信,让他加强戒备,也给高阳关的周信和王超送了信,让他们做好准备。只要我们做好准备,一定能打退辽军。”
老者点了点头,又和杨延昭聊了一些并州和莫州的情况。杨延昭听得很认真,他知道,了解这些情况,对他回高阳关后的防务安排很有帮助。
接下来的两天,杨延昭就跟着商队一起赶路。商队的人都很尊敬杨延昭,把最好的食物和水留给杨延昭,还经常跟杨延昭聊一些各地的风土人情。杨延昭也很随和,跟他们聊得很开心。
第三天中午,商队终于到了高阳关附近。杨延昭远远地就看到了高阳关的城楼,心里激动不已。他终于回来了!
“老人家,前面就是高阳关了,我就先下车了。”杨延昭对老者说,“多谢你们这一路的照顾,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去高阳关找我。”
“将军太客气了。”老者笑着说,“我们也快到莫州了,就不送将军了。将军多保重,希望将军能早日打退辽军,让我们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延昭谢过老者,跳下车,朝着高阳关的方向跑去。
很快,杨延昭就到了高阳关的城楼下。守城的士兵看到他,都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他:“是杨将军!杨将军回来了!”
士兵们立刻打开城门,围了上来,脸上满是激动:“将军,您可算回来了!我们都快想死您了!”守城士兵的喊声像颗石子扔进滚油里,瞬间在高阳关炸开了锅。正在城楼上巡查的周信听到动静,手里的令旗都差点掉地上,扒着城垛往下一看,见杨延昭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头发上还沾着草屑,却依旧身姿挺拔地站在城门口,当即扯着嗓子喊:“快!快把城门开大点!让将军进来!”
城门“嘎吱嘎吱”地完全敞开,杨延昭刚迈进去一步,就被周信扑了个满怀。周信这大老粗激动得满脸通红,拍着他的后背直嚷嚷:“将军!您可算回来了!您再不回来,我这颗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王超那小子昨天还跟我打赌,说您是不是被陛下留在汴梁当大官,忘了咱们这些弟兄了!”
“胡说什么呢!”王超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啃完的麦饼,看到杨延昭,麦饼“啪嗒”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捡,“将军,我可没那么说!我是说陛下肯定舍不得放您走,毕竟您这么能打,留在汴梁能镇场子!”
杨延昭被这俩活宝逗得笑出了声,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行了,我这不是回来了嘛!高阳关怎么样?辽军没动静吧?”
“没动静!”周信立刻收起玩笑脸,正经起来,“您走后,我们按您的吩咐加固了城防,还在城外多挖了三道壕沟,埋了不少陷阱。慕容姑娘每天都带着伤兵营的人巡查,百姓们也常来帮忙,一切都好好的。就是……”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就是您走后没多久,汴梁那边派了个叫李公公的太监来,说是来‘慰问,其实天天盯着咱们的动向,还问了不少关于您的事,看着就不像好人。”
“李公公?”杨延昭皱起眉头,他在汴梁没听过这号人,看来赵恒是真不放心他,还派人来监视高阳关。
“可不是嘛!”王超撇了撇嘴,“那太监架子大得很,来了就住驿馆,每天要吃三荤两素,还得要丫鬟伺候,比咱们将军还讲究。昨天还说咱们城楼上的士兵站得不够整齐,要罚咱们的月钱,被慕容姑娘怼回去了。”
“雪儿怼他了?”杨延昭心里一暖,又有些担心,“她怎么怼的?没出事吧?”
“放心,慕容姑娘有分寸!”周信笑着说,“慕容姑娘说,士兵们每天训练、守城,累得饭都顾不上吃,站得整齐不整齐不重要,能打退辽军才重要。那太监被怼得说不出话,气呼呼地走了,到现在都没再来找事。”
杨延昭刚松了口气,就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抬头一看,慕容雪正快步朝他走来。她穿着一身淡紫色的衣裙,头发简单挽了个发髻,手里还拿着一个药箱,显然是刚从伤兵营过来。看到杨延昭,她的脚步顿了顿,眼睛瞬间红了,快步跑过来,扑进他怀里:“延昭!你终于回来了!我还以为……还以为你要很久才能回来。”
杨延昭紧紧抱着她,能感觉到她在微微发抖,心里满是愧疚:“让你担心了,我这不是好好回来了嘛。你看,我还把你给我缝的护心镜带来了,一点都没损坏。”他说着,从怀里掏出护心镜,上面的“雪”字依旧清晰。
慕容雪接过护心镜,摸了摸上面的绣线,破涕为笑:“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对了,爹知道你回来了,肯定很高兴,他昨天还跟我说,要是你这个月再不回来,他就亲自去汴梁找你。”
“岳父身体不好,怎么能让他去汴梁折腾。”杨延昭笑着说,“走,咱们先去见岳父,然后再商议防务的事。”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慕容远的住处走去。刚走到半路,就看到慕容远拄着拐杖,在丫鬟的搀扶下迎了过来。看到杨延昭,慕容远的眼睛亮了起来,快步走上前:“延昭!你可算回来了!路上累不累?有没有受伤?”
“岳父放心,我没事,就是路上遇到点小麻烦,已经解决了。”杨延昭扶着慕容远,“您身体不好,怎么还出来了?快回去坐着。”
“我这不是高兴嘛!”慕容远笑着说,“你回来了,我这颗心也踏实了。走,回家,我让厨房给你炖了鸡汤,你路上肯定没吃好。”
回到慕容远的住处,厨房很快就把鸡汤端了上来。杨延昭确实饿了,连喝了三碗,才觉得浑身暖和起来。慕容雪坐在他身边,不停地给他夹菜,眼神里满是心疼。
吃完饭,杨延昭把在汴梁的经历,还有耶律烈的威胁,都跟慕容远、周信、王超说了一遍。
“什么?耶律烈那小子敢威胁将军!还想要《杨家兵法》!”周信气得拍桌子,“下次让我遇到他,我一定砍了他!”
“就是!”王超也怒了,“《杨家兵法》是杨老将军的心血,怎么能给他这种辽狗!将军,您放心,要是辽军敢来,咱们就算拼了命,也要守住高阳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慕容远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延昭,耶律烈的话不能信,就算你给他《杨家兵法》,他也不会真的保证三年内不犯大宋。而且,赵恒把你留在汴梁,又派人来监视高阳关,显然是对你不放心。你这次私自回来,要是被赵恒知道了,恐怕会有麻烦。”
“我知道。”杨延昭点了点头,“我这次回来,就是想先守住高阳关。至于赵恒那边,等以后再说。要是他真的怪罪下来,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你们。”
“将军,您说什么呢!”周信立刻站起来,“咱们跟您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早就把您当成亲人了!要是陛下怪罪下来,我们跟您一起承担!”
“对!我们跟您一起承担!”王超也跟着站起来。
慕容雪握住杨延昭的手,坚定地说:“延昭,我也跟你一起承担。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一起面对。”
看着大家坚定的眼神,杨延昭心里满是感动:“好!有你们在,我什么都不怕!接下来,咱们要更加小心,加强防务,密切关注辽军的动向。周信,你继续守东门,加强巡逻,别让辽军的斥候混进来。王超,你守西门,多准备些滚石、热油和火药,要是辽军来攻,给他们迎头痛击。雪儿,你还是负责伤兵营,多准备些药品和绷带,随时准备治疗受伤的士兵。岳父,您负责管理粮仓和药库,确保粮草和药品供应充足。”
“是!”大家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每天都忙着巡查城防,训练士兵,和周信、王超一起商议应对辽军的策略。慕容雪也每天都去伤兵营帮忙,还经常跟着杨延昭一起巡查,给士兵们打气。
这天,杨延昭正在校场训练士兵,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苏晴!她怎么会来这里?
苏晴也看到了杨延昭,快步跑了过来,脸上满是焦急:“杨将军!不好了!我爹……我爹他出事了!”
杨延昭心里一紧:“苏姑娘,别急,慢慢说。苏县令怎么了?”
“我昨天收到杨延浦将军的信,说他派人去幽州营救我爹,可没想到,辽军早就设好了埋伏,去营救的士兵都牺牲了,我爹也被辽军转移了,不知道去了哪里!”苏晴说着,眼泪掉了下来,“杨将军,求您救救我爹!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杨延昭皱着眉头,心里很是愧疚——要是他能早点回高阳关,或许就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营救苏明。他想了想,说:“苏姑娘,你先别急。我现在就给杨延浦将军写信,让他再想办法,打听苏县令的下落。同时,我也会派人去幽州,打探苏县令的消息。一有消息,我就告诉你。”
“真的吗?”苏晴眼里燃起了希望,“多谢杨将军!要是我爹能平安回来,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报答就不必了。”杨延昭笑着说,“苏县令是个好官,救他也是应该的。你先在这里住下,等消息吧。我让人给你安排个住处。”
苏晴点了点头,又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才跟着士兵去了住处。
苏晴走后,杨延昭立刻给杨延浦写了一封信,让他务必想办法打听苏明的下落,要是有机会,就再次营救苏明。写完信,他把信交给一个亲信士兵,让他立刻送往并州。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一边忙着防务,一边等待杨延浦的消息。可一直等了十几天,都没有任何消息。苏晴每天都来找杨延昭,询问苏明的情况,每次都失望而归。杨延昭看着她日渐憔悴的脸,心里很是不忍,却又无能为力。
这天,杨延昭正在中军帐里查看地图,突然听到帐外传来一阵争吵声。他走出帐外,看到是苏晴和慕容雪在争吵。
“慕容姑娘,你为什么不让我去找我爹?我爹现在还在辽军手里,说不定还在受苦,我不能在这里坐以待毙!”苏晴激动地说。
“苏姑娘,你冷静点!”慕容雪也有些着急,“幽州是辽军的地盘,你一个女子去那里,太危险了!要是你出了什么事,谁来照顾苏县令?杨将军已经在想办法了,你再等等,一定会有消息的。”
“等?我已经等了十几天了,一点消息都没有!我不能再等了!”苏晴哭着说,“我知道杨将军在想办法,可我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我要去幽州,就算找不到我爹,我也要跟他死在一起!”
“你……”慕容雪还想再劝,却被杨延昭打断了。
“雪儿,苏姑娘,你们别吵了。”杨延昭走过去,看着苏晴,“苏姑娘,我知道你担心苏县令,可你一个人去幽州,确实太危险了。这样吧,我派几个精锐士兵跟着你,保护你的安全。你们先去并州,跟杨延浦将军汇合,然后再一起想办法营救苏县令。这样既安全,也能更好地打听苏县令的消息,你看怎么样?”
苏晴看着杨延昭,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好,我听杨将军的。多谢杨将军,也多谢慕容姑娘。刚才是我太激动了,对不起。”
“没事,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慕容雪笑了笑,“你放心,我们都会帮你救苏县令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一早,杨延昭派了五个精锐士兵,护送苏晴去并州。苏晴临走前,再次感谢了杨延昭 and 慕容雪,才跟着士兵们出发。
苏晴走后,慕容雪看着杨延昭,小声说:“延昭,你觉得苏姑娘这次去并州,能有收获吗?”
“不好说。”杨延昭叹了口气,“辽军把苏县令转移了,肯定是想把他当人质,用来要挟咱们。不过,只要苏县令还活着,就有希望。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守住高阳关,等待机会。”
慕容雪点了点头,靠在杨延昭的肩膀上:“嗯,我相信你,也相信杨延浦将军。一定会有办法的。”
接下来的日子,高阳关依旧平静。可杨延昭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辽军肯定在暗中集结兵力,准备再次进攻高阳关。他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都在城楼上巡查,训练士兵,完善防务。
这天,探马传来消息:辽圣宗已经在幽州集结了三十万兵马,还联合了西夏的李德明,李德明也派了十万西夏军过来,一共四十万兵马,预计下个月月初就会进攻高阳关。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慕容远、周信、王超,在中军帐里商议对策。
“四十万兵马!辽军这次是真的下血本了!”周信皱着眉头,“咱们高阳关现在只有三万士兵,加上杨延浦将军的三万兵马,一共才六万,跟辽军比起来,差太远了。”
“是啊,兵力差距太大了。”王超也叹了口气,“而且,咱们的粮草和药品也只够支撑一个月,要是辽军久攻不下,咱们恐怕撑不了多久。”
慕容远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延昭,要不咱们再派人去汴梁求援?虽然赵恒之前没派援军,但这次辽军来势汹汹,要是高阳关失守,大宋的北方门户就没了,赵恒应该不会坐视不管吧?”
杨延昭摇了摇头:“岳父,你太了解赵恒了。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天书和封禅,根本不会在乎边境的安危。上次张大人私自调兵来援,还被贬了。这次咱们再去求援,他不仅不会派援军,还可能会怪罪咱们,说咱们小题大做。”
“那怎么办?”周信急了,“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杨延昭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眼神坚定:“咱们不能坐以待毙!虽然兵力差距大,但咱们有高阳关这个坚固的城池,有百姓们的支持,还有咱们这些不怕死的弟兄!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打退辽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周信,你率领一万士兵,守东门,加强东门的防务,多准备些滚石、热油和火药。王超,你率领一万士兵,守西门,同样加强防务,还要在西门外多挖几道壕沟,埋些火药,要是辽军来攻,就引爆火药,给他们迎头痛击。我率领一万士兵,守南门——南门是辽军主攻的方向,最危险,我亲自守。杨延浦将军率领三万士兵,在城南的黑松林埋伏,等辽军攻城的时候,从侧翼袭扰他们,烧他们的粮草。雪儿,你带着伤兵营的医生和护士,在城内设立多个临时医帐,随时准备治疗受伤的士兵,还要组织百姓们帮忙,搬运粮草和药品,照顾受伤的士兵。岳父,你负责管理粮仓和药库,确保粮草和药品供应充足,还要组织百姓们制作干粮,为士兵们提供充足的食物。”
“是!”大家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日子,高阳关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城墙上,士兵们忙着安装新的弩箭架,把滚石、热油桶、火药桶堆在城墙根下;城墙外,百姓们跟着士兵们一起挖壕沟,埋火药,把尖木插进壕沟里;伙房里,厨师们忙着蒸干粮、熬肉汤,把粮食一袋袋搬到粮仓里;伤兵营里,慕容雪和医生们一起,把药品和绷带整理好,准备好手术工具,就等着受伤的士兵送过来。
百姓们也都很积极,有的捐出自己家里的粮食和药品,有的帮着士兵们搬运东西,有的还主动要求加入守城的队伍,虽然杨延昭没同意,但百姓们的热情还是让士兵们很感动。
张老板更是带头捐了五十石粮食和一百匹布,还组织了一群百姓,每天给士兵们送水送食物,鼓励士兵们好好守城。
“杨将军,您放心!”张老板拍着胸脯说,“咱们高阳关的百姓,都跟您一起,守住高阳关!辽军要是敢来,咱们就跟他们拼了!”
“多谢张老板,多谢大家!”杨延昭感动地说,“有大家的支持,咱们一定能打退辽军!”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下个月月初。探马传来消息:辽军和西夏军已经离开幽州,朝着高阳关方向进发,预计三天后就能到。
杨延昭立刻下令,全军进入戒备状态。士兵们纷纷登上城墙,拿起武器,严阵以待;百姓们也都躲进了城里,关好门窗,做好了应对战争的准备。
慕容雪看着杨延昭,眼里满是担忧:“延昭,这次辽军来势汹汹,你一定要小心。”
杨延昭握住她的手,笑着说:“放心,我会小心的。你在城里也要小心,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受伤的弟兄们。等打退了辽军,咱们就去城外的草原骑马,好不好?”
慕容雪点了点头,眼泪差点掉下来:“好,我等你回来。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杨延昭点了点头,转身登上城楼,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三天后,辽军和西夏军终于到了高阳关下,远远望去,四十万大军像黑色的潮水,连绵十几里地,旗帜招展,鼓声震天。辽圣宗耶律隆绪骑着高头大马,站在队伍最前面,身边是西夏军主帅李德明。两人都穿着华丽的盔甲,眼神冰冷地看着高阳关的城楼,仿佛要把高阳关吞下去一样。
喜欢。
第9章 汴梁传旨藏蹊跷,旧敌寻仇搅风云(公元1012年夏-秋)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