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然经过数年经营,其宫室殿宇已初具帝都气象。
李从嘉没有扩建宫廷院落,但随着商贸繁华起来,隐隐已成为当今南方数一数二的大都城。
时值初夏,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铺着暗红色地毯的大殿之上。
殿内柱础厚重,帷幔低垂,虽无金陵宫殿的极致奢华,却自有一股新兴政权的肃穆与威严。
文武百官依序而立,衣冠济济。
文臣队列中,赵普神色沉稳,目光内敛,已是百官之首的气度。
张泌、潘佑等少壮派谋士意气风发。
徐铉、徐锴兄弟则带着南唐旧臣特有的文雅与持重。
武将一侧,马成信、李雄、张璨等将领虽暂解甲胄,身着朝服,仍掩不住一身剽悍之气。
朝会伊始,气氛便因一份来自北方的紧急战报而显得凝重。
李从嘉端坐于御座之上,手中拿着那份细作传来的文书,眉头微蹙,缓缓将其内容告知众臣。
“诸位爱卿!”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无奈。
“北方传来确讯。昭义节度使李筠兵败泽州,举火自焚。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亦在蔡州……城破殉国了。”
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众人皆感震动。
这两位大周重臣的败亡,意味着赵匡胤已基本扫平内部重大威胁,坐稳了龙椅。
潘佑率先出列,语气中带着惋惜。
“李重进勇烈有余,却不知变通!主上此前屡次遣使,许以高官厚禄,望其能与我大唐联手,共抗赵逆。奈何此人竟将使者逐回,言必称感念郭威之恩,宁死不肯相从…真是…迂腐!”
他本想用更激烈的词,终究还是克制住了。
这个时代能有武将以死殉节,过去的功过是非一笔抹掉了。
李从嘉摆了摆手,叹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李重进忠于故主,其志虽不可取,其节却亦可叹。只是…可惜了。若能得他呼应,我军北上压力骤减,赵匡胤绝无可能如此轻易安定北方。”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错失良机的遗憾。
赵普此时缓缓开口,将话题拉回现实:“主上,李重进之死,固然使其失一臂助,但于我江南而言,眼下亦非北伐良机。”
他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清晰而冷静。
“主上自龙兴以来,三年之内,灭南汉、平荆南、收南楚、并大唐,拓地百州,功业赫赫,古今罕有。”
“但我军连年征伐,大军屡出,府库为之耗竭。尤其是新得之南汉旧地,民生凋敝,盗匪未靖;江淮诸州经战火蹂躏,亦需时间恢复元气。去岁至今,为支持大军、赈济灾民,我潭州及各地府库存粮几已消耗一空。”
“当此之时,实应深根固本,缓图进取。”
徐铉也附议道:“赵相所言极是。百州之地,风俗各异,政令推行尚需时日消化整合。百姓疲敝,亟需休养生息。此刻若再兴大军,非但粮草难以为继,恐伤国之根本。”
李从嘉默默点头,他深知赵普和徐铉说的是实情。
&nbs
第587章 朝堂纵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