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1章 清风(十)[1/2页]

江花玉面 江易南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原百姓定居贺兰的第三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平静。连下三日的大雨冲垮了城西的河堤,浑浊的河水漫进棉田,刚结出棉桃的植株歪倒在泥水里,农户们举着锄头抢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血被洪水吞噬。瑾潼站在河堤上,看着眼前的狼藉,指尖攥得发白——这季棉花若是绝收,不仅农户们要受损失,连和大月氏约定的冬衣供货都要受影响。
     二王子带着士兵们连夜加固河堤,泥水浸透了衣袍也顾不上换。李默蹲在田埂上,扒开湿泥查看棉株根系,眉头拧成了疙瘩:“根须泡烂了,救不活了。现在补种棉花赶不上节气,只能改种速生的粟米,或许还能收一季。”可粟米种子储备不足,城西农户有二十多户,就算把官仓的种子全拿出来,也还差一半。
     瑾潼正着急,忽然看到远处尘土飞扬,一支商队朝着城门口赶来。她眯眼细看,发现商队旗帜上绣着“中原洛阳”四个字,心里忽然一动——是之前在大月氏遇到的那个中原商人!果然,没过多久,商人就领着几个粮商跑了过来,手里捧着一袋粟米种子,气喘吁吁地说:“瑾潼姑娘,听说贺兰遭了灾,我们特意从洛阳运了种子来,还有两千石粮食,够农户们渡过难关了!”
     原来商人回中原后,不仅帮贺兰招揽百姓,还四处宣传贺兰的安稳。这次听说暴雨冲了棉田,洛阳的粮商们主动提出支援,既想结个善缘,也盼着以后能和贺兰做粮食生意。瑾潼握着商人的手,眼眶发热:“多谢各位,这份情贺兰记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全城又忙了起来。中原过来的农民熟悉粟米种植,主动带着贺兰农户翻地补种;王掌柜让棉布坊暂停新订单,先把库存棉布拿出来,给受灾农户做了过冬的棉衣;阿竹则烧了一批粗瓷碗和陶罐,送到农户家里,怕他们的餐具在洪水里冲丢了。沈先生还带着书院的学生,每天去田里帮农户拔草,孩子们的小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格外灿烂。
     补种的粟米长势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冒出了绿油油的苗。这天午后,瑾潼去城西查看农田,刚走到田埂,就看到几个中原农户围着一个贺兰老农,手里拿着农具比划着。走近一听才知道,中原农户在教老农堆肥的法子,说这样能让土地更肥沃,粟米收成能多两成。老农听得认真,还时不时点头,嘴里念叨着:“原来这地里的学问这么多,以前只知道靠天吃饭,现在跟着你们学,真是长见识了!”
     瑾潼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她忽然想起之前中原绣娘提过,想在贺兰开个绣坊,把中原的苏绣和贺兰的棉布结合起来,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回去后,她和二王子商量,把城中心一间闲置的院子腾了出来,又从官仓拨了些银子,帮绣娘们置办了绣架和丝线。绣坊开张那天,贺兰的商户们都来捧场,王掌柜还当场订了一百匹绣着棉田纹样的棉布,说要卖给江南的绸缎庄。
     转眼到了秋天,补种的粟米获得了丰收,金黄的穗子压弯了秆,农户们背着竹筐收割,脸上满是喜悦。中原粮商也如约来了,看到贺兰的粟米颗粒饱满,当即和二王子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约定每年秋天来收购粟米,运去中原贩卖。商人笑着说:“现在中原好多地方都缺粮,贺兰的粟米品质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以后我们就是长期伙伴了!”
     这年冬天,贺兰格外热闹。不仅和大月氏的冬衣贸易按时完成,还和中原的粮商、绸缎庄建立了合作。市集上,中原的丝绸、江南的茶叶、西域的香料摆得满满当当,甚至还有漠北的商人来卖骏马,说听说贺兰安稳富庶,想和贺兰做马匹生意。瑾潼和二王子商量后,在城外建了个马厩,专门收购漠北的骏马,一方面可以给士

第641章 清风(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