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50章 风起(四)[1/2页]

江花玉面 江易南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正月刚过,贺兰的残雪还黏在青石板路的缝隙里,檐角的冰棱消融得慢,滴下的水珠在晨光里串成细银线。瑾潼站在商馆门前,正给随行的棉布坊工匠老陈递暖炉,炉子里的银丝炭烧得旺,裹着松木的清香。“罗马的冬天虽过了,早晚却凉,你们带的织机零件可得裹严实,别受了潮。”她叮嘱着,指尖触到老陈袖口磨出的毛边——这是跟着贺兰商队走了三趟漠北的老工匠,手上满是织机压出的厚茧,却能织出比丝绸还软的棉布。
     李默牵着两匹乌骓马走过来,马背上驮着沉甸甸的木箱,里面是给罗马元老院的礼物:三十匹靛蓝印花棉布,每匹都绣着贺兰山的云纹;二十件青瓷,有绘着罗马柱纹样的赏瓶,也有适合盛葡萄酒的浅口杯;还有沈先生亲手装订的《贺兰通商志》,封皮用的是漠北的兽皮,内页夹着压制的云雾茶和彩色玻璃碎。“都清点好了,”他帮瑾潼拢了拢斗篷的领口,“种葡萄的王老汉还在试验田摘最后一串葡萄藤,说要带鲜活的枝桠去罗马,让他们瞧瞧贺兰的葡萄苗有多壮实。”
     不多时,王老汉扛着裹着棉絮的葡萄藤跑过来,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憨厚:“姑娘放心,这枝桠我选的都是结过果的,到了罗马插在土里就能活!”随行的还有瓷窑的年轻工匠阿青,她怀里抱着个小木盒,里面是绘制青瓷的矿物颜料,“我跟阿竹学了半年罗马纹样,这次要在罗马的陶坯上画贺兰山,让他们知道青瓷不止有中原样。”
     商队一行二十人,牵着十匹骆驼、五匹马,在晨雾里踏上西去的路。出了贺兰城门时,沈先生带着书院的学生们来送,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贺兰物产图》,叫嚷着“瑾潼姑娘带罗马人看我们的茶园”,声音脆得像刚啄破壳的红嘴相思。沈先生把一本线装的《贺兰工艺录》塞给瑾潼,书页里夹着片晒干的木薯叶:“这书里记了木薯磨粉的法子,罗马人若好奇,你们就教他们做糕点,甜软的东西最能拉近距离。”
     路上走了三个多月,从贺兰到西域,再穿过波斯的沙漠,商队不知走破了多少双布鞋。有次在波斯的戈壁里遇到沙暴,骆驼受惊乱撞,老陈扑在驮着织机的骆驼旁,用身体护住木箱,沙粒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却硬是没让织机零件少一个。王老汉更甚,为了给葡萄藤找水源,顶着烈日走了三里地,回来时嘴唇裂得渗血,却把水壶里最后一口水都浇给了枝桠。
     终于在四月末抵达罗马时,马可早已带着十余

第650章 风起(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