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陷落、豫州军哗变的消息,如同一声平地惊雷,沿着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金陵帝都。
其引发的震动,丝毫不亚于不久前英国公全军覆没的噩耗。
开封府,那是何等所在?
七朝古都,中原腹心,政治与经济地位在整个大魏王朝也仅在燕京与金陵之下!
如此重镇,竟然被自己麾下一支地方军给攻占了,这已不仅仅是军事失利;
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丑闻,是将朝廷的颜面撕下来扔在地上践踏!
消息传来,金陵朝野一片哗然,舆情汹汹。
内阁值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争吵声早已突破了隔音的墙壁,引得外面值守的小吏们噤若寒蝉。
代理兵部尚书的兵部侍郎曾仲涵面色铁青,情绪激动,几乎是指着地图在咆哮:“……必须立刻出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剿灭叛乱,收复开封!迟则生变!
一旦让叛军在开封站稳脚跟,或是北疆那些虎狼之辈趁机南下插手,后果不堪设想!朝廷的威信将荡然无存!”
然而,出兵剿灭谈何容易?左相诸葛明捻着胡须沉吟道:“曾侍郎稍安勿躁。
剿,自然是要剿的。但如何剿?情况未明啊!
如今朝廷收到的讯息,全是河南府、彰德府、南阳府等地转来的,各执一词,混乱不堪!
有说豫州军屠戮满城、血流成河的;
有说他们秋毫无犯、只诛贪官的;
还有说他们悍然杀害钦差太监高起潜的……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锦衣卫的探子正在拼命往回送消息,但目前唯一能大致确认的是:豫州军都指挥使王通死在了开封府,死因不明,豫州军似是因此愤而起事。
而王通生前入城,据说是为了讨要拖欠的军饷和阵亡将士的抚恤。”
说到这里,诸葛明的目光转向了一旁脸色极其难看的代理户部尚书、原户部侍郎张衡臣。
张衡臣感受到目光,老脸更是黑得像锅底,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声音干涩:“朝廷……朝廷如今确实艰难。
莫说是豫州军的饷银抚恤,便是京营禁军之前战损将士的抚恤和欠饷……户部……户部也尚未筹措齐全……加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言一出,内阁中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事实似乎很清楚了:这是一场因长期、大规模拖欠军饷抚恤而引发的士兵哗变!
之前各地零星兵变也有,但规模最多不过千余人,像豫州军这样数万人的整建制地方部队一下子炸营并攻占省府,实属开国以来头一遭!
处理起来极其棘手——若允诺给钱招安,朝廷颜面何存?其他地方军效仿怎么办?
就在内阁诸公为此争论不休、倾向于先行调查再决定剿抚策略时,一名小太监低着头,快步走进值房,将一份密封的奏折呈给了首辅诸葛明。
“相爷,这是陛下命送来的,陛下吩咐请诸位阁老一并览阅。”
诸葛明拆开火漆,展开奏折,只看了几行,脸色便微微一变。
其余几人凑过来一看,顿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监军太监高起潜从逃亡途中发回的奏报!
在这份奏折里,高起潜用极其尖锐和悲愤的措辞,重点描绘了豫州军都指挥使王通部下如何骄横跋扈、藐视皇权;
如何围攻钦差行辕、刺杀钦差(指他自己受伤),如何公然无视甚至毁辱代表皇权的尚方宝剑!
其中更是信誓旦旦地声称,豫州军已在开封府内大肆屠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简直人神共愤,天地不容!
这份奏折的出现,瞬间改变了内阁内的意见对比。
高起潜是当事人,是皇帝亲自派出的监军太监,他的奏折是直送御前的。
如今小皇帝曹祯特意将奏折转来内阁,其态度不言自明——陛下已经信了高起潜的话,并且极其愤怒!
要求必须出重拳,严惩不贷!
此刻,再无人敢提“安抚”二字了。
“恶意讨薪?此风断不可长!”
曾仲涵立刻抓住了风向,声音再次高昂起来,“简直荒谬!
若因欠饷便可造反攻占省府,那还得了?
我大魏各地守军,哪个不欠饷?为了这么点小事就攻占府城,那还了得。
此端一开,各地守军群起效仿,朝廷如何应对?天下还要不要了?!”
必须剿灭!
必须用最严厉的手段镇压下去,杀鸡儆猴!
很快,内阁意见迅速达成一致。
就连之前主张谨慎的左相诸葛明和一直装睡的右相司马嵩,也改变了态度。
造反就是造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开脱!
国事艰难,正是需要将士们体谅朝廷、共克时艰的时候,豫州军如此行为,简直是毫无格局,自私自利!
至于周王曹恭枵那封为豫州军陈情、请求招安的奏疏,此刻也被选择性无视了。
赵文华、周廷焘、郑清源、张承恩乃至高起潜本身,肯定要追究责任,但那也必须是朝廷来追究
第442章 不能开先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