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再角逐一场。
再次考中就是举人了。
汉版的院试,非常符合刘辩的心意,他可以通过掌控州试,继而掌控学院,掌控了学院,就可以掌控学堂。
假如杨家后世子弟利欲熏心,弄虚作假帮人作弊,朝廷可以动态管控,明年只给弘农学府十个州试名额,还不改后年就只给五个。
实在不行,朝廷可以随手扶持另一家。
至于学子会不会碍于杨家权势,不敢去另一家读书,简单,朝廷只要放出风声,下一年另一家足有五十个名额。
学子必将蜂拥而至。
同样的方式可以用在学堂身上,哪家学堂教育质量好,多给几个指标,质量差,少给甚至直接剥夺。
一旦剥夺了资格,那家学堂马上就会倒闭。
万事俱备,只差陈群的九品制了。
刘辩对他很看好,他知道对方只差时间。
至于什么三省六部,刘辩倒是觉得没必要。
不符合汉情,而且步子迈的太大,他把九卿当六部使,一样的。
刘辩还想到一件事,并州牧和并州刺史如今都有空缺。
荀彧还在拟奏疏,刘辩随口问道:“并州官吏,卿可寻好了?”
荀彧停笔,讶然道:“将领升迁是太尉的事,官吏升迁陛下不是划分到光禄勋那边了吗?”
“瞧朕这记性。”刘辩一拍脑门。
奏疏虽然最终会汇总到尚书台,但提下奏疏的人,却已经不是荀彧了。
“这样吧,朕做主了,”刘辩说完陷入短暂的沉吟中,随后道:
“并州刺史让曹昂去吧,并州牧的话……陈珪怎么样?”
陈珪陈登父子,该往上挪挪,给后面科举的人空窝出来。
曹操正竖起耳朵偷听呢,此刻一脸窃喜。
荀彧并没有意见,不过他没有当场拟奏疏,而是笑道:“臣稍后派人给光禄勋传达一下陛下的口谕,让他写封奏疏上来。”
“无规矩不成方圆。”刘辩夸赞着点头。
他说着,皱眉道:“汉官仪是不是该改改了?”
之前有过一次更改典礼,不过改的是汉律。
汉律是大汉所有法律的基础,因为乱世和数代的宫廷动乱,汉律早就失去了威仪。
好在满宠上来后,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重修。
虽说到如今还没拿出东西,但法律已经步入正轨,百姓安居乐业。
汉律不是那么好改的,刘辩没催促,汉律中下辖许多律令,比如《九章律》《傍章》《越宫律》《朝律》等等。
每一条律令,下辖的都是一个分类的法律。
汉官仪则更为庞大,不仅仅只记载了有什么官,这个官该干什么。
它同样分为几个大类,比如“故事”,其中都是以往的典章制度、办事成例,汉代行政极度依赖“故事”内容,相当于后世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惯例。
官制大类下就好理解了,是各级官员的名称、员额、秩禄、职责范围。
还有什么礼仪啊,令啊各种类别。
其中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朝政。
尚书令这一职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刚刚说的光禄勋拟定官吏升迁,再交由尚书台复核,也跟汉官仪中南辕北辙。
若是不重新修订,长此以往行政必定混乱。
喜欢。
第536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