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48章 应当是没有[1/2页]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泥蛋不是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连数日过去,刘辩左等右等,没能等来庞统和刘巴的卷子。
     不过想想也对,这两人写的非常出彩,估计连大臣们也被折服了,到最后才会揭名。
     现在考卷的批改已经进行到了终审,尚书台要批改两日,最后所有甲科卷子会被送到他这里。
     中途包括最开始淘汰的都是乙科,到各郡去担任个整理文书的官职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除了现在这一届,以后能参加殿试的,都是各州考出来尖子生,还经历过太学复试,到了殿试,哪怕考了个倒数第一,仍旧是人中龙凤,能回去吹嘘一辈子自己登上过崇德殿。
     甲科也是有名次之分的,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一共七人,都是进士。
     三甲二十人,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就很有意思。
     进士实授实职,县令、太学博士、郎官之类的。
     同字是候补待缺,需经三年观政期,俸禄自然是要减几成的。
     乙科就是吏员了。
     诸葛亮提奏上来的科举制度,甲乙分科是借鉴了察举制中的甲科为郎,乙科为吏之旧例。
     这就是为何刘辩要让臣子们拿出制度,而不是自己来的原因。
     他来的话,拿后世的答案出来,不符合汉情。
     而臣子们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改版,可以平滑过渡,安稳落地。
     还有甲乙科之外的另一种情况,叫留中不发。
     这是刘辩在殿试前增加的一条。
     什么叫留中不发,得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才子很有学问,明眼人都赞不绝口,但问题是他写的东西触及了些忌讳,不能批可的,就可以留中,观后效再确定是启用还是罢黜。
     忌讳方面,比如说批判天子哪里哪里不行,朝廷有什么弊政,或者借用了先帝哪件事做的不厚道来警醒后人。
     这种头铁的人有吗?肯定有。
     头铁且能写出惊艳文章,满腹经纶的人有吗?也不缺。
     大臣们不敢批,就先把文章压下,这是第一个原因。
     二是刘辩考虑到有些人出身特殊。
     怎么个特殊法,如袁绍家中,又如许攸。
     前者自不必多说,后者可是反过先帝,这是刘辩一直不敢重用他,让他不停将功赎罪的原因。
     最后,是刘辩动了点自己的小心思。
     一些考的一塌糊涂,但是出身非常显赫的人,出于政治需要,是不是也能用一下这个特殊机制?
     打个比方,刘辩要建设南匈奴,太傅王允颇有微词,那他是不是能压下考的一塌糊涂的王家卷子,换取其族支持?
     王家应当也不想丢脸,更不想后继无人,哪怕出个不上不下的小透明,总比断代了好。
     说白了,哪有什么政见不同,今天要增设税官人家铺天盖地的喊违背祖制不肯答应,人家不一定是有多迂腐。
     而是人家家族干着生意活,增加税官他们的收入就少了。
     这时候就能用卷子给他们找补利益,事就和平结束了,省得每次闹得轰轰烈烈的,要一阵吓唬。
     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科举并不是绝对的公正,留中不发算是大体公允下的一处暗角。
     

第548章 应当是没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