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搜出了一批铁器。
     “将军,发现了大量的铁器!”一个士兵报告道。
     “哼,果然有问题!”薛仁贵冷笑一声,说道:“私运铁器,罪同谋反!给我把他们全部抓起来,押回军营审查!”
     商队的人,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连连求饶。
     “将军饶命啊!我们只是些小本生意,求您放我们一条生路吧!”
     薛仁贵根本不为所动,大手一挥,下令道:“全部带走!”
     当天夜里,飞骑军军营,灯火通明。
     薛仁贵站在一辆囚车前,看着被捆得结结实实的杜君卿。
     “杜娘子,别来无恙啊。”薛仁贵笑着说道。
     杜君卿抬起头,看着薛仁贵,眼神里充满了愤怒。
     “薛仁贵,你这个叛徒!你竟然帮着朝廷的人,来抓我们!”杜君卿怒吼道。
     薛仁贵摇了摇头,说道:“杜娘子,你误会了。我不是要抓你们,我是要帮你们。”
     说着,他亲自打开了囚车,将杜君卿放了出来。
     “今夜子时,风向西北,可点火。”薛仁贵低声说道。
     杜君卿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薛仁贵的意思。
     她点了点头,说道:“多谢将军。”
     薛仁贵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客气,我也是为了大唐的百姓。”
     他转身离去,留下杜君卿,站在夜色中,静静地等待着。
     营外的巡哨,都是薛仁贵的亲兵,他们接到命令,只要看到有火光,就报告说是士卒夜炊。
     子时,西北风起。
     杜君卿带着女匠们,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锻炉。
     熊熊的火焰,瞬间照亮了夜空。
     而在长安城,政事堂内,长孙无忌再次提起了《匠技安民疏》。
     “陛下,臣在代州,亲眼看到了铁穗犁的威力。此物推广五县,亩产增三成!若是能够推广到全国,必能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长孙无忌慷慨激昂地说道。
     他拿出了崔慎行从代州带回来的田册,作为证据。
     “陛下若斩百匠,边地万亩荒田将化饿殍之地;若赦其罪,此技可养十万军民。”长孙无忌掷地有声地说道。
     魏征也罕见地开口说道:“昔禹治水,导而非堵。今民间自兴利器,何异于古之耒耜?”
     李二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语。
     他心里清楚,长孙无忌和魏征,这是在为李承乾说话。
     他看着下面的大臣,一个个都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
     良久,他叹了口气,说道:“此事,容后再议。”
     最终,他还是没有下令诛杀那些工匠。
     崔慎行亲至朔州,他亲眼看到了军民共垦的景象,也亲耳听到了老卒们讲述铁穗犁的来历。
     “这铁穗犁,乃是陈野所授,太子殿下,曾经秘密赐予锻法。”一个老卒说道。
     崔慎行听了,心中大为震撼。
     他夜宿驿站,翻阅着《火犁屯田策》的手抄本。
     这本书,是李承乾亲自编写的,详细地介绍了铁穗犁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当他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忽然看到页脚,有一行小字。
     “器出于民,权归于道。”
     崔慎行看着这行字,久久不能平静。
     他提笔重拟奏疏,在奏疏中,增加了一句话。
     “使利器不藏于府库,而流于四野,乃尧舜之治。”
     朔州的军屯高台上,李承乾望着那冲天的炉火,心中百感交集。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一个传令兵,飞奔而来,跪在李承乾面前。
     “报……”
     朔州军屯高台之上,李承乾负手而立,新炉火光映红了他那张乔装的脸,也映亮了他深邃的眼眸。
     夜风猎猎,吹动着他粗布麻衣,却吹不散他心头的凝重。
     “报——”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一个传令兵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声音急促而带着几分颤抖:“长安有变!王承恩奉旨搜查东宫旧侍,徐惠…徐惠娘娘被拘掖庭!”
     李承乾闻言,面色平静如水,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幕。
     他微微眯起眼睛,望着那冲天的炉火,仿佛要将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这片火光之中。
     “知道了。”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任何波澜。
     他缓缓抬起手,将手中那本破旧的《工民要略》残卷,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中。
     火焰瞬间腾起,将残卷吞噬殆尽,也仿佛要将他心中的某些念头一并焚烧殆尽。
     “是时候…该回去了。”他低声喃喃,声音轻的只有自己能够听到。
     火光中,一枚还未刻上名字的铁穗,悄无声息地被包入了军报之中,随着薛仁贵的信使,连夜南下。
     “将军,这批器械的损耗清单,务必亲手交给长孙大人。”薛仁贵拍了拍信使的肩膀,
     信使重重地点了点头,将那份军报贴身藏好,翻身上马,扬鞭而去。
     马蹄声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喜欢。
  

第173章 犁火照边城[2/2页]